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期刊】不懂財務,別人幹嘛把錢給你?

【篇名】 不懂財務,別人幹嘛把錢給你?橙果設計董事長 蔣友柏

【出處】 cheers104 文/史書華

【前言】
外界越用「昔日貴族」的身分去看他,蔣友柏愈要凸顯自己是個「商人」。

他的確是,關於蔣友柏的橙果設計,究竟靠的是個人光環還是經營實力,經過六年的考驗,答案已經愈來愈明確;從自行車、3c產品到生前契約,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都見得到橙果的身影,合作客戶超過200個、橫跨70多個產業,平均一個案子都介於250~500萬元的規模。去年台灣外包設計產值才3億多元,橙果設計攻下三分之一;同時,橙果還前進上海開分公司「常橙」,用另外一種方式「反政大陸市場」。

蔣友柏不斷強調橙果是Design Venture Capital(設計創投公司),只是藉由「設計」作為tool(工具)幫客戶獲利。既然是利用創意、設計幫別人投資,當然要對數字敏感。

【武人精神的團隊】

文人做的是藝術,武人做的是可以獲利的東西。橙果成立初期,從英國請來知名設計師當國際設計總監,沒想到因此在「付錢的客戶」和「藝術設計」之間產生衝突,無法釐清自己到底是客戶的顧問,還是客戶內部的設計團隊的競爭對手?頭兩年過去,看似意氣風發,實際營運卻面臨危機,還有台灣自創品牌企業找上橙果談購併。

2006年底橙果一口氣砍了40%的員工,同年前幾個月,他還把英國知名設計師請走。「情面」從不是他考慮重點,績效至上,不管年資長短、老人新人,若是未達要求,就是被淘汰的對象。蔣友柏也不會給予特別優惠條件,符合勞基法就好。他把公司勞運與員工績效緊緊掛勾,有員工拿到20個月的紅利,也有人半個月都沒拿到。

【引進BCG系統內部管理】

績效不好就拿人事成本開刀,因為他蔣友柏對其他管理勞運都極其自信,他認為已把效率發揮到極致,沒有浪費。公司有35個人,目前要負責49個案子。看似極個人化的工作流程,在他不斷要求regularize numbers之下,引進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CG用來管理員工的"Timesheet System"(時間表系統),找人花了八個月時間重寫程式,把時程、費用等不同構面加入,形成橙果獨有的工作追蹤系統,這是業界的創舉。

數字管理只是base,累積了客戶之後,自然就能形成module,數字是死的,重要的還是經驗法則。蔣友柏一個禮拜追一次財務報表,他盯著3個數字:contract sign(合約簽約金)、revenue(營收)、cash(現金),如果營收、成本、簽約金都沒問題,但現金減少,efficiency(效率)就出了問題。

【讓有限資源極大化】

主管要開3次會,每周一主管會議、每天早上8:30例行早會、每周五主管自行開會。蔣友柏對主管們能否掌握數字的挑戰非常犀利,因為對於客戶來說,財務總是他自關切的第一要項,因此,從今年開始,他要求公司至少保有18個月所需的現金流量,和兩年前營運資金撐不到3個月的情況來比,財務上他顯得更求穩健。一方面看緊數字,對於員工設計提案的內容,都要超過他的expectation(期望),預算規模不能成為沒創意的藉口,用最少的預算,換取最大的效益。


【結論】

「老闆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要有guts。」就用他這句話做為本篇的結論。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期刊】先生,你是草食男嗎?

【篇名】先生,你是草食男嗎?

【出處】cheers104 文/祝偉康

【前言】
新近出現的「草食男」已徹底顛覆兩性關係,儘管個性溫吞被動、對戀愛興趣缺缺,但貼心細膩的性格,卻是最佳人生伴侶。

回顧「草食男」一詞的出現,最早是由日本女作家,同時也是tack-planning出版社社長的深澤真紀在2006年所創,沒想到話題持續延燒,不僅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還成為多部日劇探討的題材。

深澤指出,她的靈感觀察來自日本30歲以下的男性,因為在衣食無虞的時代成長,養成對工作、戀愛與人生都顯得被動的態度,甚至,連性愛都覺得麻煩,看起來就像一隻只顧低頭吃草,無視身旁景物變化的「草食動物」。以往日本男人從戀愛到床笫間,大致可分為「一個接一個」的積極派,與「找不到對象」的無緣派兩類,但現在中間又多了一個分類,就是對肉慾淡然處之的「草食男」。

正因為與異性的互動看似隨緣,「草食男」的行事風格常常招致許多渴望被愛、被呵護的女性怨聲載道。草食男對事業沒有企圖心、沒主見、只關注自己,對另一半興趣缺缺的性格,看似消極與自私,但草食男的出現,代表的卻是兩性價值觀的重整,意味「男女平等」已露出曙光。

過去以男性價值為主的家族價值傳承,因為家庭結構改變而中斷。進入小家庭為主的時期後,父親忙於工作,通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加上學校教育女性教師比例偏高,這群人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時間由女性傳授價值觀,不僅懂得女性思維,容易維持同理心,對不再堅持上一代的男子氣概,拋棄兩性之間的角色包袱,一律只講求公平。

進化版的「草食男」與傳統男人不同,看似很man的傳統男人多半不會照顧自己,加上不善溝通,不會訴苦,心中都是不能碰的情緒地雷,常常弄得自己很苦,跟他們交往的女人更苦。雖然多數女性嘴裡嚷著「男女平等」,卻忽略在職場與經濟地位上得到資源後,責任也要跟著移轉,接受主動、被動角色易位,若女性一味期待對「男尊女卑」毫無概念的「草食男」能時而講求平等,尊重她的意見,時而化身「大男人」,將她捧在手掌,在不喜歡為難自己的「草食男」身上,恐怕只會造成一齣悲劇。

日本近來流行女性族群「around 40」(40歲上下的熟女),與「草食男」就是絕妙的搭配,前者的特色在於獨立自主、有經濟實力,加上社會閱歷多,又會照顧人,正好滿足「草食男」需求,而後者善於陪伴、溫馴的優點,又恰恰填補around40空虛的心靈,在無須改變性格的前提,各取所需,結合起來十分自然,帶動了「年下配」(老少配)風潮。

1分鐘,看你的「草食」指數:
以下有十題答「是」表示你符合,題數越多,傾向越高。
  1. 我喜歡待在家裡,勝過於從事戶外探險活動。
  2. 我喜愛費心打扮自己和犒賞自己,勝過於花時間、精力與人交往。
  3. 與他人往來時,我常會保持一定距離,不會深入發展。
  4. 對於性交易,我覺得是一種既花錢又浪費精力的活動。
  5. 參與一群女性朋友的聚會或話題,我總感到自然,從不覺得彆扭。
  6. 與女生互動時,我比較喜愛曖昧,勝過於變成真正的男女朋友。
  7. 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跟女朋友約會還重要。
  8. 我覺得無論交往與結婚,都得擔負很重的責任,必須要深思熟慮才行。
  9. 一想到要發展男女朋友關係,照顧另一半,我總會覺得很累,很麻煩。
  10. 對於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就好,不必刻意追求表現。
  11. 我喜歡自在的工作,勝過於高薪的工作。
  12. 我不喜歡計畫人生,眼前過得開不開心比較重要。
  13. 我覺得與其買房子,不如租房子或跟家人同住,因為付房貸太辛苦。
  14. 婚姻中,男人不該扛下所有家計,而是夫妻倆要公平分擔。
  15. 我喜歡與人和諧相處,當別人對我發脾氣時,我常常不知所措。
  16. 我不喜歡控制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控制。

【結論】

日本的社會觀察家真的是推陳出新,的確新的族群出現代表的是社會的變遷,看到草食族群也讓我省思年輕一代在看待人生態度的淡然消極,不過我不認為「消極」是負面的,只是另一種極端的展現吧,就有如「積極」的一體兩面。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期刊】幸福,從志工旅行開始

【篇名】 幸福,從志工旅行開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比海外遊學花費更少,比自助旅行更深入,兼具服務的責任和旅行的樂趣,就是台灣目前最夯的「志工旅行」。

【內容】
志工旅行走向開放和多元的趨勢,只要動機和態度正確,語言能力和所學專長都不是問題,而且環境保育、文化節慶、古蹟維護、考古活動,都可以是志工服務的項目。

而在國內,青輔會設置壯遊點,推廣青年壯遊台灣的一系列活動,不論是去蘭嶼記錄傳統手工藝、環島服務以探索藝術冶療協助精神病患的可行性,或僅僅是參加原鄉部落的行程,也都是廣義的志工旅行,一種最有樂趣的社會參與方式。

其實志工旅行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也被稱為公益旅行、責任旅遊。不過志工旅行在台灣起步較晚,多數非營利組織和年輕人普遍尚未發展出正確的認識。

第一堂課 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去年,某私立大學獲政府全額補助到柬埔寨偏鄉的華語小學教中文。不少同學探詢後發現沒有吳哥窟觀光行程,就不報名了。

知售旅遊作家褚士瑩說:「是所有納稅人買給你們一個19歲那年夏天美好的回憶,如果把這些錢直接捐給小學,可以聘請更好的老師買、更好的設備!」

其實當地人放下手邊的事、犧牲自己的時間給你難得的機會,滿足你的體驗;而你能給人家的幫助其實有限,還反倒增加別人的負擔。
褚士瑩坦言
:「公益旅遊這件事,根本就不應該有光環。(指參加過海外志工旅行,回台就出書越來越多人。)公益旅行的正確態度是,你必須明白,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戳破大眾的迷思。

第二堂課 從生活中養成服務的習慣

一個沒有服務習慣的人,根本就不配去志工旅行。
參加志工旅行之前,一定要從自己身邊的家人、朋友做起,在生活中養成公益服務的習慣;在志工旅行兩週突然變成”聖人”是不可能的。

第三堂課 行有餘力,可扮演世界公民

志工應從身邊、生活上做起,行有餘力再以旅行的方式、赴偏鄉、到海外,推己及人。

為什麼一定要到海外?
台灣現在懂得保護野鳥、保育溼地,多虧國際保育組織來擁推廣、協助保育,功不可沒。
印尼砍掉很多雨林來種植咖啡,而台灣其實是印尼咖啡主要消耗國之一;台灣衛生紙的原料九成來自加拿大的處女紙漿,不愛用再生紙…。我們這樣消耗別人的資源,對這些消失的森林,難道沒有責任嗎?

讓年輕人跳脫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參與國際社會的公共議題,受到了衝擊和刺激,會啟動思維上的轉變,進而反思台灣,正是志工旅行的價值所在。

第四堂課 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
每年暑假慈善基金會到偏遠鄉區辦3-5個夏令營,而大哥哥大姊姊總是教大家學電腦,認為數位落差,城鄉差距…原因。原鄉的孩子們或許不要徒具形式的學英文、學電腦,只要你陪他們打棒球、溪邊游泳,讓他們感到快樂、自信、關心。
「這個社會其實不是需要『志工』,而是需要愛與關懷。」李家同點出志工服務的核心意義。


不論你要在家門口服務,或是去海外當志工,帶著愛心去旅行,在到來和離去之間,你都會看見自己的不足,理解自己當下的幸福,發現未來你對社會的那份責任,你也將是最大的受益人。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期刊】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篇名】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出處】30雜誌 2009.07

【前言】
職涯規畫流程中,擬定求職策略後,就要開始撰寫履歷。用一份文件為自己作廣告覆歷的寫,扮演求職過程中臨門一腳的關鍵作用。

工作,究竟多難找?今舞來,平均每一天透過一○四人力銀行開放履歷找工作的人數,超過四十三萬人,而同時間,網站上的職缺數卻只有十九萬六千個,平均每個求職者能分配到的工作連0.5個都不到。「寫履歷就像是幫自己寫廣告文案,一份誠懇不說謊、但又充滿魅力的個人廣告。」

【履歷=求職信+履歷表+自傳】
一般人想到履歷撰寫,馬上聯想到表格化的資歷填寫。事實上,完整的履歷表分為三個部份,三都各自的功能不同,撰寫的方式當然不同。

【求職信:5秒抓住目光】

是英文履歷常見的Cover letter,除了展現求職禮儀之外,也是讓人資主管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求職者是否為目標人選的關鍵。至少要讓「讀者」得到以下資訊:
1.應徵的職務是什麼?
2.透過哪些管道得知這個職缺?
3.為什麼自己「適合」並「符合」應徵職務的要求?
4.人格特質的簡單描述,並提醒讀者,詳細的個人介紹包含在自傳中。
永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由於企業徵才只花五秒就要看到想看到的東西,求職信清楚而明確,才能抓住對方的目光。」

【履歷表:用可讀性來決定長短】

就是一般格式化的個人資料,用最簡短、目標性清楚的資料,讓人資主管看到自己的適任性和競爭優勢。
1.三大面向清楚羅列:
學歷、專業背景、優異的成績表現、曾經獲得的獎項、打工經驗、豐富的工作資歷、擁有的證照、參與過的專案等,都是能讓招募主管在腦中描繪自己的材料。專業知識、操作技術、邏輯思考和改善進步的能力,這三大面向就可在這個表格中表現出來。
2.只列和應徵職務有關的內容:
翻開求職信進入履歷表,可能只有不到40秒的閱讀時間,每一句話必須是重點,每一個條列項目,都必需和你應徵的工作有關。

【自傳:論述主題「我是最棒的」】

自傳在整份求職履歷中,排序最後的,卻是影響召募者面試通知發出與否的最後關鍵因素,不過卻也最被年輕求職者忽略。「自傳其實就是在寫一篇名為《我是這個職務最佳候選人》的論說文。」
1.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在過去的工作中學到什麼?」「為什麼想要應徵這份工作?」「以及對工作和自己未來的期望?」自傳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了解自己的特色,以及對應徵工作的企圖心和目標。每段只講一件事情。用一個句子回答一個問題,再用具體內容支持自己的答案。
2.用數字和具體的事例支持論證
多用具體的描述和數字來支持自己的論點,說明能力、特質和企圖心。即使是過去的活動經驗、一份短期打工,都在累積能力,也能呈現人格特質。
3.新鮮人、中高階,呈現方式大不同
資歷較淺的工作者,因為競爭者眾,要用「關鍵字」吸引目光。個中高階的求職者,讀履歷的都是高階核心主管,這時量化的工作績效、足以證明個人品牌形象的素材,都要列出來。

【履歷四力:財務力、顧客滿意力、效率力、學習競爭力】

這是一個強調「貢獻度」的時代,企業不想找人才來公司學東西,而是要求人才來貢獻所長,所以在履歷中表現自己的「可貢獻度」非常重要。
1.財務力:任何職務不是在幫公司賺錢,就是要能幫忙省錢,即使是基層行政職,都能展現財務力。
2.顧客滿意力:以良好的服務精神來開發與維繫客戶的能力,就是顧客滿意力。
3.效率力:不斷以改善流程的方案增進效能的效率能力,在市場競爭激烈時最能突顯貢獻度。
4.學習競爭力:不只配合教育訓練的學習,為了持續貢獻而主動學習的態度才能持續進步。

有明確的職缺目標,才知道要怎麼包裝自己,也才能開始撰寫履歷,以獲得面試機會。客製化的履歷、不要過度包裝,誠實表現自己的過去,誠懇表達對未來的期望,只要企業看對眼,就有機會得到工作,重點是,這樣的工作才能做的長久。


【結語】
忠誠度、歸屬感,反求諸己,事業才能長久。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期刊】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篇名】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出處】作者:吳凱琳(編譯)  出處:Cheers 70期 2006/07

【前言】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

【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

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2.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傾向於負面思考,總是想到最糟的情況,心裡更加焦慮不安。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

3.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如何克服拖延壞習慣

1.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而且往往只要起了頭,就不願意放棄,既然已經花了5分鐘的時間,不如把它做完。

2.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所以,如果是1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應該排定每星期要完成哪些,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太遙遠,而提不起勁。

4.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像郵票黏在信封上,直到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上為止,你必須將自己『黏』在某件工作上,」美國知名幽默作家喬西‧比林斯(Josh Billings)說。

5.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每完成一部份的工作,去做有趣的活動,也許是一頓美食或是看藝術表演,除了獎勵自己之外,更可以有一段休息時間,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


【結論】
別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只要你開始行動」,踏入職場的我,發現許多同事喜歡加班,仔細想想,每天真的有這麼多的工作量嗎?留下來加班,你的薪水與付出有成正比嗎?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平常都在拖延,把原本該做的事,拖到下班前才開始處理,所以才造成天天加班的現象,把握「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其實就可以兼顧工作與生活品質。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期刊】平衡生活來自能量管理

【篇名】 平衡生活來自能量管理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陳君

【前言】
現代人鎮日忙錄,卻往往忙得盲目、不快樂,人類行為表現學院創辦人洛爾,分享能量管理的真諦,透過正確實作,重新導向充滿健康與活力的人生。

【內容】
長期致力推動「能量管理的人類行為學院」(Human Performance Institute)創辦人洛爾(JimLoehr)在《人生,要活對故事》中,強調能量管理比許多企業人士強調的時間管理更重要,不僅使得生活、人際關係、工作取得平衡,還能保持健康與高度活力。

實戰計畫 運動+飲食+休息

調整並非一蹴可及,洛爾在書中提及如何落實改變生活步伐的實戰計畫。分析發現,嚴重缺乏活力的人大都缺乏伸展肢體的運動,適當的營養、睡眠、休息、水份補充,以及缺乏清楚的目標,再者則是無法抽離與工作相關的情緒和心理上的問題。

明確定義 找到生活的最終使命

要有效的增強並且恢復能量,身體訓練儀式是重要的。

身體訓練儀式要訣:飲食
例如:每天三餐和兩次點心,每次用餐量不可全飽。一定要吃早餐。食物中80為必需20為滿足口腹之慾。一整天都要規律的喝水,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身體訓練儀式要訣:運動
每週兩次肌力訓練,兩次有氧間隔訓練,定時睡與早起每晚睡足6小時。

心理訓練儀式要訣:任務
將計畫投注任務的時間規劃在你的時間管理系統中。

精神儀式要訣:反省
起床後15分鐘反省任務的價值,每天花15分鐘看精神讀物,留20分鐘在成功或失敗任務中的個人反省。

整個時間管理產業已經證明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並且為全世界的人們帶來悲慘的效應。
時間管理產業曾想證明,只要你某人或某件你在乎的事物上投注時間,就能創造和諧、成長與正向適應。但現實是,時間投資本質是沒有價值的,也無法帶來價值。時間只是一種機會,只要能量能夠與預設的任務方向一致,充滿能量的每個時刻就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時間管理只是把你從常缺勤的員工,轉為超時的工作狂。重點不是在你奉獻了多少時間在你的工作、你的小孩或你的生活,而是不管你有多少時間、過程中你有多少能量和活力。

【心得】

我很愛的一位作家 麥克安迪 在「說不完的故事」令人回味後又一本「默默」,故事格局小很多,但不改從平凡、不起眼…角色出發、告訴我們最原始的快樂。當然默默這本書裡主要寫:節省時間,把握時間的人生,是灰暗的且失去人性的真、善、美。
排行程很重要,但不要把時間排得不是自己的,這是一講再講的規則與能量說,但從故事出發,才讓人有許多體會與感受。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期刊】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篇名】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出處】天下雜誌 427期 2009/07 文/馬岳琳

【前言】
流行音樂,是時代的鏡子。

台北,張惠妹阿密特演唱會上,原住民古調還在餘音繞樑;北京鳥巢體育館和三里屯酒吧,都有周杰倫的「千里之外」;上海陳綺貞的演唱會,讓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四人組成的「縱貫線」樂團,唱完了哈爾濱、新加坡,還要唱到舊金山、多倫多。

而這場盛宴,要從六○年代的群星會和翻譯歌曲開始說起。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所編撰的《歌謠百年台灣》指出,五、六○年代,因為政治上的「白色恐怖」衍生出大量的禁歌現象,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大量將日本歌曲直接翻譯成台語歌,或使用日本曲再填上台語詞。以當年的政治環境來看,「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星星知我心」等混血(翻譯)歌的出現,正是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環境的寫照。

不過,一九六二年,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視開播,國語歌曲的時代也正式來臨。當時的第一個歌唱節目就是「群星會」,群星會時期的歌手沒有屬於自己的創作,演唱的大部份國語歌曲,仍以上海及香港時期所流行的國語歌為主。

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年,則是校園民歌流行和新台語歌運動的年代。那個年代受到美軍駐台的風氣影響,台灣的大學生們普遍流行唱西洋歌曲,相形之下,唱國語歌和台語歌像是「鄉巴佬」行為。但是一九七五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結合了余光中現代詩與歌謠的演出,終於讓「唱我們的歌」,成為學子們新興的浪潮。

這股校園中興起的民歌浪潮,以一把吉他、採用生活中或校園裡的題材為創作起點,具有曲風清新的獨特風格,一時間風靡全台。而這股創作風潮,也替台灣樂壇培養許多音樂創作人才及歌手,包括羅大佑、李宗盛、陳志遠等創作歌手,紛紛從玩西洋音樂的世界,走向大量創作本土的聲音。

民歌風潮浩浩蕩蕩,台語歌曲卻也大有突破。

向前行 愛拚才會贏

一九八二年,在市場對台語歌曲不看好的情況下,由蔡振南作詞、作曲的「心事誰人知」一推出,馬上紅遍大街小巷。其後,台語歌壇再度復甦。「一支小雨傘」、「情字這條路」、「愛拚才會贏」等賣座的持續帶動下,讓創作人持續投入台語歌壇。林強的「向前走」、陳明章的「流浪到淡水」等,都延續了台語歌曲的生命力。

一九九○年代後,台灣流行樂壇百花齊放,不但R&B、嘻哈、中國風、原住民歌謠等各類型引領風潮,也緊緊與時代的悲歡冷暖相扣連,展示著台灣生活內涵的改變。

台灣的流行音樂,不僅帶給這個島上人們最美的相伴,也對整個華人世界、尤其是中國大陸開放的腳步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八○年代流行一句口頭禪叫:「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鄧麗君甜美溫柔、小調民謠的歌聲,拜盜版工廠之賜,穿透了政治的敵對防線,征服了甫走出文革歲月的知識份子、工農大眾的心。鄧麗君之後的羅大佑、李宗盛、蘇芮等,開啟台灣流行音樂勢力的巨大浪潮,在華人世界攻無不克。

其實,不只是流行音樂,「台灣的電影,楊德昌、侯孝賢;台灣的小說,所有(大陸)女生都在看瓊瑤、三毛;台灣的文學,柏楊、李敖看事情的方式,還有從鄧麗君開始就雅俗共賞的歌曲,」陳墾形容台灣流行文化對中國大陸青年的影響,「八○年代的衝擊是全方位的。」


事實上,在同樣的文化底蘊和自由風氣中,台灣在流行影視文化上蘊育出來的成果,也是華人世界裡的翹楚。

近幾年在台灣深受歡迎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亂講」、「超級星光大道」等,已是華人社區必看的經典節目。幾個主持人蔡康永、小S、陶晶瑩、吳宗憲等,更是廣大華語地區年輕人心中的偶像。

「流行影視文化要在比較自由、民主、創意多的地方才能發揮。大陸除了湖南電視台比較脫離上級的指導,是自己扛事情外,其他地方都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上頭的一句話,」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指出,今天中國大陸的電視節目,「很多東西是做給長官看的,不是做給觀眾、市場看的,就會跟流行拉開,」電視節目需要用當地的土地空氣來做節目,自由創作的環境,當然比較吸引人。

早在九○年代,王偉忠在電視圈製作節目上的老師江吉雄,就曾到中國大陸發展,參與製作的央視「正大綜藝」節目,充滿了台灣「繞著地球跑」的影子。上海文廣集團綜藝部的一位資深製作人就指出,當時大陸的節目是為政治服務,還不知道什麼是商業化,也沒有娛樂產業的意識。台灣到大陸發展的製播人才,給了對岸電視界刺激,「許多主持人也想學吳宗憲、胡瓜,讓大陸綜藝漸漸翻了起來。」

台灣偶像的黃金時代

這種山寨版的影響力,也發生在近年來台灣擅長的偶像劇上。

兩岸在電視戲劇節目上的合作,其實由來已久。八○年代極受歡迎的楊佩佩「碧海情天」、九○年代的瓊瑤「還珠格格」等劇,其實都是在中國大陸拍攝,演員也含括港星、內地演員。「但過去這些赫赫有名的戲劇作品,其實都是拿到大陸『國產劇』執照,才能也在內地市場形成旋風,」偶像劇「流星花園」製作人、可米瑞智總經理柴智屏指出。

而且,今天在中國大陸正流行的台灣偶像劇,內容也多不符合大陸的審查規定:要拿得到播映批文,內容不能外遇、不能未婚懷孕、不能有同性戀情節等。再加上,台灣偶像劇在大陸屬於「引進劇」,根本無法登上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所以,台灣的偶像劇嚴格來講,不能算在大陸很紅,」柴智屏認為。因此,真要看台灣偶像劇,需透過網路觀看、盜版DVD,只有對大陸的年輕人,才有實質影響力。

中國大陸之外,台灣偶像劇真正的市場是在東南亞。

去年台灣最紅的偶像劇,是三立電視台製作的「命中注定我愛你」,在台灣以平均每集收視率突破一○.九%,締造台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紀錄。

挾著在台灣創紀錄的火紅氣勢,「命中」一劇的海外授權國家,除了中、港、澳,還包括日、韓、菲、星、馬、印尼、越南、泰國、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地,海外授權金額近八千五百萬元。平均授權金每集約六萬六千美元,創下了偶像劇的海外授權新高紀錄。

三立戲劇總監陳玉珊形容,現在是電視節目的另一種黃金時代,市場範圍變廣、吞吐量也變大。「台灣的偶像劇對華人世界而言,是一種夢想製造機。劇裡面的主角、主角的夢想、主角的生活環境,都是人們渴望的,連對白都有一種特殊氣質。」

台灣「愛情」的競爭力

「流星花園」、「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也說,偶像劇裡呈現的台灣,有一種進步的時尚感。此外,台灣電視經營者又有強大的行銷包裝手法,「做出來的偶像劇,未來有機會與日劇、韓劇抗衡。」

偶像劇在商業力量的淘洗下,正逐步進化中。除了能賣海外版權,對於明星的塑造、娛樂事業的結盟、周邊商品,都開始有專業的操作力。擅長拍歷史大戲的中國大陸,近年來也發現了偶像劇的吸引力與消費力。湖南衛視和上海電視台的東方衛視,都想拓展偶像劇路線,於是直接向台灣取才、挖角。「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導演陳銘章,就被挖到到大陸拍戲。

台灣在偶像劇上有自己的強項,劇本內容沒有限制、導演運鏡活潑花樣多、剪接概念有創意、整體的行銷包裝能力強大,「總之,要保持自己不斷的在變、創新,才可能一路領先,」陳銘章說。

「從瓊瑤開始,台灣就是以愛情取勝,如果說台灣在戲劇上真正有影響力,是因為我們在感情上琢磨的比較細膩,」柴智屏比較兩岸的戲劇實力。

大陸導演、製作人,比較喜歡做歷史素材和政治鬥爭的戲;而台灣人則擅長親情、時尚愛情。「戲,是人生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呈現。細膩的感情,你要求大陸演員,他們做不到,大陸導演更不會想到這樣的鏡頭該怎麼拍,」偶像劇大師柴智屏說。

陳綺貞在上海的演唱會,讓全場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也是個例子。因為她的音樂,有著生活的況味、浪漫的遐思、淡然的哲學,都是在台灣的生活裡才有的氛圍。這些元素,在整個社會還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下的中國大陸,是找不到的。

「台灣的年輕人,各自有不同的氣質和主張,創作出來的東西就像在小角落開起來的花,全世界都會想來聞,」張培仁對台灣年輕人大量的創作慾望充滿信心。他認為,展現在各個領域的創意,將是台灣最大的資產。

流行文化,也在全球不停上演爭霸的演化戲碼。英國、澳洲勢力即使不如美國,卻仍能誕生披頭四、皇后、比吉斯(Bee Gees)等搖滾天團,魅力襲捲英語系市場。

中國大陸不可能出現羅大佑、也不容易出現周杰倫,所以,台灣這塊彈丸之地,才能是華人世界的心之所繫。

【結語】
這篇文章大多是引用的,但是,我覺得很有歷史的整理和潮流的介紹是刪掉就沒味了的,請笑納。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期刊】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篇名】 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今年成為清大新生的沈芯菱從13歲起帶著相機全台灣,記錄著社會底層被忽略的一群人,
未來,她將持續壯遊到每個角落,發現最可貴的台灣生命力,永續做公益。

總是叫日頭起床的人,頭戴台灣的天,腳踏寶島的地,但聲音卻總是隱沒在灰暗的烏雲後。

【內容】
「草根臉譜圖像」部落格裡不是清涼美女也不是加料的照片,是一幀幀含淚收割的老農、路邊辛勤的拾荒者、居無定所的攤販、努力打拼的板模工人,配上台語詩句、短文,每天都有上萬人次瀏覽。

壯遊 公益是一輩子的事
每趟旅行透過相機的觀景窗看見沿途風景,不是高山綠水…而是草根小人物的工作臉譜和社會底層的生活百態。沈芯菱記錄草根圖譜的事蹟,去年還被編入國小教科書裡。

記錄 重現市井小民的故事
阿嬤在採蚵,已經曬到皮膚紅腫的她告訴沈:「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還收到紅包。」請大家猜阿嬤的紅包是什麼?

有人說撿到螃蟹-小朋友,可見小朋友沒看過活的螃蟹。
有人說撿到紅包-社會化的國中生。
台大學生說—阿嬤領到消費卷了!

正確答案是阿媽流血了。將苦難當成禮物,展現的正是樂天如命的草根精神。

每張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改變 有餘力就幫助別人
這似不起眼的人其實都在生活周遭,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外人提醒才看得見。透過照片,她希望生活無虞的年輕人重新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有餘力就幫助別人;也但願窮家子女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出身與父母,既然不能改變成長背景,卻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角度。付出絕對不是有限的施捨,而是無限的獲得。

http://tw.myblog.yahoo.com/i2taiwan/

【心得】
又是一篇用相片是紀錄的藝術家。年紀輕,才剛上大學,話說我剛升上大學也沒想過要做這種事,成天只想著為什麼不快點放榜,我要放鬆!我要去玩…
曾今學生家長說過:老人家們可以像現在你看到的這樣快樂,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社會貢獻了大半輩子…。多麼棒的一句話,多麼有教育的理想。
我還沒有能力貢獻,但我必須學會"看"的角度,沈芯菱讓我看到非常棒的台灣奮鬥史。

【期刊】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篇名】 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許綠芸

【前言】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長年在恒溫25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

以「藝高人膽大」形容修復師,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能夠垂藝術史的作品,能接宛如原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得感謝修師對畫作妙手回春的貢獻。

【內容】

十年的養成之路
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再按部舊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然在台灣尚末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的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績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十年光陰累績可觀修復經驗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學校專業只是踏上修復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8年的熟成期,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剛開始學修復的兩個月,老師吩吋的工作是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材料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材料說不定是下一幅畫修復的重要元素。」

復舊如舊,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過去修畫師大多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上加減顏色,但、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概念,主張如舊復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作品的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來源,找出畫中物體最細微的構成元素,一點一點的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仗就得耗上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補充:
台灣修復師現況:相較歐、美、日本的悠久歷史,台灣古物修復教育起步較晚,十年前南藝大成立國內第一所以古物修復為主的研究所:分東方繪畫、紙質、木質三組。學生平均修業四年才能取得學位,其中包括半年國外博物館的實習經驗。


【心得】
或許從不知道這些保存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展覽場總是看到人擠人,不要就是跟著導覽走,不過最近的導覽比較先進了,是用耳機接收的,不管站多遠只要有耳機就不怕聽不到也不會吵到其他觀畫人。
修復是美術與科學的結合,每幅都必須是成功的實驗。奇妙的事:大師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期刊】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篇名】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出處】 天下雜誌425期 2009.7月 文/黃偉權(麥肯錫總經理)

【前言】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三,過去十年,台灣在亞太經濟體系裡面有一個很高的加值貢獻。但這幾年來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活力已經在慢慢減弱,正被區域內其他經濟體,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取代。

香港過去是中國大陸的金融門戶,如今上海還是沒有辦法取代這個地位。而新加坡,雖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傷害,它依然可以重新定位自己是亞太地區的瑞士。
中國大陸已經有很多地方自詡是亞洲矽谷,而且還真的一步步往那個方向邁進,台灣相對而言就顯得在原地踏步,沒有做出很好的反應。這更顯示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四,台灣有著必須即刻面對的人才危機。根據研究,目前約有二百萬人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台灣總人口為二千三百萬人,真正工作人口大約是一千到一千二百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台灣有大約一五%到二○%的工作人口在國外,而且理論上來說這批人是台灣最頂尖優秀的人才。而且根據調查,當中有八成的人不考慮回來台灣工作,理由最多的竟然是認為台灣沒有機會。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憂心的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未來的工作力也不看好台灣。針對台灣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工作主力,即目前還在就讀高中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五至六成的人表示未來不想留在台灣工作。不管各自的理由為何,但其中大多顯示一個共通的心理成份,就是他們並不看好台灣。也就是台灣的「Brain-Drain」(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這與台灣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策略有很大關係。以最近的新加坡為例,它在發生金融風暴的這十二個月期間,仍不斷地在重申要成為一個「Talent Island」,吸引人才的企圖心完全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面對人才的競爭,台灣做出什麼反應?這也看不見。

第五,台灣民眾對台灣的信心正不斷地下降。根據中央研究院一份針對台灣民眾的國家信心水準長期調查報告顯示,對台灣的未來發展表達正面樂觀的民眾比例,已經從二○○○年的五○%,跌落到○五年的三○%;表達負面悲觀的民眾比例,則從四○%成長到六○%。這就是台灣總體的氛圍,社會上已經沒有以前的活力和樂觀。

根據研究,台灣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要做到每年的GDP持續有五%、六%的成長;要做到不讓深圳、上海的GDP超過我們,按照台灣現在的經濟政策和現況,存在大約一千五百億美元的落差,等於一個新加坡的GDP。也就是說,要如何在十到二十年內,在台灣本土再長出一個新加坡,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要克服這個挑戰,就要有願景。必須先將台灣定位清楚。簡單來說,就是你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你的小孩將來長大後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結論】
去維基了一下,「麥肯錫」是一家顧問公司,營運重點是提供公私部門的高階管理層級人士正確的解決方案(Business Solutions)。麥肯錫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的領導企業、各國政府和專門機構等,其專業學識、服務效率、人際素養和人才素質等,使其在管理顧問界備受極高的佳譽;至少自1996年以來即成為各大商學院和企業管理碩士(MBA)畢業生最希冀服務的企業第1或第2名。此篇文章是出自天下雜誌的麥肯錫專欄,麥肯錫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在研究台灣的未來。

我個人的觀點是,台灣人常常短視、講求速效,所以我也會依照我們一貫的「傳統」,十年二十年的事太遠了,先把手邊的事做好再說吧…(苦笑)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期刊】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篇名】 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文/吳凱琳

【前言】
人生這齣戲,到底該怎麼寫,才算精采、才夠暢快?在最後謝幕時,只有感謝,而沒有遺憾?
王文華與約翰.史崔勒基(John Strelecky),東西方兩大暢銷作家,兩人生活在地球的兩端,生命軌跡卻極其相似,同樣頂著名校MBA光環,在現實無情的商業叢林打滾搏鬥,卻在人生攀上頂峰時,義無反顧地急轉彎,擺脫金錢遊戲的桎梏,投向另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從企管顧問到暢銷作家,史崔勒基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正如同他在書中所寫的: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做準備,以便在未來能做我們想做的事,卻不肯現在就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什麼是生存的目的?】
現代人似乎犯了「如何症候群」(Mad how disease),不斷在問「如何做」。如果你一直問「如何」,只是在限制自己,因為你只會想到所有可能的障礙。追求夢想的過程就像爬山,得應付一次又一次的阻礙。你費盡力氣好不容易爬過一座山,卻發現前方還有另一座山,但一般人通常爬到第3座山就放棄。真正該問的是「誰」(who),誰曾經成功完成與我類似的夢想?

當你抬頭望著星空,你所看到的僅是宇宙的0.0000000000005而已。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是我們卻誕生在這世上,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奇蹟。每個人的存在必定有意義和目的,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務。你人生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完成你存在的目的

【為什麼堅持的是目的?】
如果在過程中,怎麼做都做不好,感覺不對,沒有任何進展,就表示你走的這條路(path)可能是錯的,但不代表你的目的(destination)是錯的,而是你要選擇另一條路去達到你的目的地。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凡事要「堅持」(persevere),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但我要說的是,真正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選擇的路徑

假如你的存在目的是作家,要達成這個夢想的路徑可以有很多種,如果某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路走。拿水流來比喻,水流遭遇石頭,就會繞道而行,最終仍會流到大海。我們應該要學習水流的精神,想辦法繞道而行,不要想著如何穿石而過

【結論】
史崔勒基 這麼說:
1.享受當下人生
為什麼總在擔心還要走多遠?如果總是擔心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就犧牲了和當下發生互動的機會。

2.你就是自我生命的導演
人生只是一齣戲,是你自己在執導這齣戲。這跟好或不好無關,而是你有力量決定,這齣戲要怎麼演、要允許誰加入這場演出。

3.偶爾迷路是必要的
每個人難免有迷路脫軌的時候,只要確定自己不會放棄。當你該走右邊,卻反而走向左邊時,唯一的問題只在於:你是否就永不回頭了,或者乾脆就停滯不前。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書籍】瞬間贏得信任的「冷讀術」

【書名】 瞬間贏得信任的「冷讀術」

【出處】 天下文化/石井裕之 著 2007.1月初版

【前言】日本有很多這種「工具書」,看似無聊,但又吸引人;日本自古好學,在電車上可以看到人手一本書,「好讀」與「愛讀」成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份。哪些人需要學習冷讀術?
  1. 希望獲得周圍的人的信任,工作和戀愛得以順利進行。
  2. 希望知道如何寫一封有效的email。
  3. 希望提高工作上需要的會話技能,例如要求賠償或陳述事情。
  4. 希望在聯誼或舞會上,很快能和初次見面的人混熟。
  5. 希望能與「不好相處的人」愉快交往,並且成為溝通達人。
  6. 希望贏得初次見面的人的信任,得以擴大人脈。

【why?】

  1. 希望獲得周圍的人的信任,工作和戀愛得以順利進行。
    ∵其實本書就是教你「識人術」,只要能順利掌握對方的心理,自然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培養人際關係的密訣無他,就是「以對方為先」、「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自然你講出來的話,就是對方想聽的話。
  2. 希望知道如何寫一封有效的email。
    ∵在商務書信或企畫案中,與其風馬牛的跟客人扯一堆天花亂墜,不如設身處地的告訴對方想知道的訊息;但是,有時候我們會陷入「複製」「貼上」「套用」的懶惰迴圈,提醒大家,該「量身打造」的分析報告、該「切正核心」的報價單、該「確實清楚」的履歷表…最好不要「以一貫之」。
  3. 希望提高工作上需要的會話技能,例如要求賠償或陳述事情。
    ∵「迂迴」「套話」「話中話」「話外話」…先是以對方的意見開始,然後順著對方的話題走,引導出你要的答案,讓人漸漸誤入你舖的溫柔網,進而被你說服。…總之,要有耐心聽對方說話,當個傾聽者不僅能觀察對方話中的線索,也能更加了解對方的關心的要點何在,這樣一來,你回話的時候,就能給出對方想要的資訊了…又或者,避免說出對方想要你說錯的話。
  4. 希望在聯誼或舞會上,很快能和初次見面的人混熟。
    ∵這個是業務或相親等場合要用的。擅於識人的人,三個往來的問答就能略知對方的個性了;若是遇到惜字如金之對手,也可以從談起對方外表、穿著的話題開始…每個人都是希望他人是關注自己的。
  5. 希望能與「不好相處的人」愉快交往,並且成為溝通達人。
    ∵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常無法改變我們工作環境的組成份子,如果你不得不必須要跟「不好相處的人」有關係,那麼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吧!「情緒管理」「愛人如己」…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背爛了,使用上述的幾個keypoint,其實,人心是肉做的,如果你能獲取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自然「人和」事就和了。
  6. 希望贏得初次見面的人的信任,得以擴大人脈。
    ∵所謂有人緣的人,就是善於使他人產生好感的人,有些詐騙、邪教就是惡意使用這些技巧來騙人…所以算命仙、直銷、宋七力、金光黨…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尋找知音、了解自己需求的人」… 只要遇到能瞬間看出自己所思所好的人,就會莫名的給予信任,之後不管對方做什麼、說什麼,都會做出善意的解讀、並且深信不疑,即使對方說謊,你也會當真了。

【結論】
良性的了解冷讀術,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透視冷讀術,可以幫助我們看穿某些「善意的恭維」或「惡意的謊騙」…覺得這樣的事很麻煩、很無趣嗎?其實「社會科學」和「心理學」不就是冷讀術的學理基礎嗎?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書籍】少做一點不會死!

【書名】 少做一點不會死!

【出處】 Leo Babauta著 野人出版社

【前言】
回首過去,我們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步調最為快速的年代,也是人類面臨最多資訊量與工作量的年代,從電子郵件到該讀、該看的東西,生活對我們有諸多要求,使人壓力重重。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有什麼選擇?逃避或者接受,Leo Babauta相信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過著更簡單的生活,同時也可以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這就是少的力量。

【簡化的力量】
當人們簡化了生活中的細節,就能得到更好的人生,因為減少了雜務,可以專心享受熱愛的事物;說穿了簡化就是二個步驟,第一點懂得抓出要點,第二點則是捨棄枝微末節。懂得專注於要點,排除其餘次要的東西,這能讓你更快樂,更輕鬆,或許還會出人意表地讓你更有生產力。

Leo Babauta的親身體驗,他從一個負債累累、工作滿檔、與家人相處時間極少、每天壓力破表、體重過重、健康亮起紅燈的人,轉變成為一個專注而且成功的人,甚至將他的經驗成立「禪習慣」blog,與大家分享他的成功,並且吸引了許多人一起加入他,運用少的力量

【六個大原則】
許多的閱讀者都會問Leo Babauta,為什麼一樣是24小時,而他卻可以完成這麼多有意義的事,其實答案很簡單,關鍵就在於懂得設定限度,並且去蕪存菁,本書中列出六大原則,來幫助每個人如何在維持簡單生活的同時,將生產力提到最高。

  • 設定限度:人在限制的條件之下,將會發展不可思議的創意來達成目標,例如每天規定自己只能收兩次電子郵件,只完成三件重要的工作。
  • 去蕪存菁:懂得選擇你所擁有、所需要的東西,你將會自動找出真正應該做的事。
  • 化繁為簡:將複雜的事情做切割,如果要完成的事屬於較大的目標,那麼就折解成許多個小目標,逐步去完成它,同時容易累積成就感。
  • 全神貫注:專心於正在處理的事,盡量避免所有可能的打擾出現,例如關掉手機、網路等等,你將會發現,原來專注的力量這麼大。
  • 養成習慣:每個月設定一個簡易的目標,利用三十天的時間去完成它,那麼它將會成為你的習慣,例如每天運動十五分鐘。
  • 從小著手:簡化的力量並非一開始就用來完成大的目標,要從生活中做起,每天花十分鐘整理房間、運動十五分鐘,閱讀三十分鐘等等,這都是你可以努力的目標。

【結論】

讀完這本書,我體會到簡化的力量,我也漸漸開始身體力行,而書中提到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要在公開的場合(如部落格)向大家報告你的進度,藉由別人的肯定與鼓勵,使自己更能持之以恆,目前也有許多人到Leo Babauta的禪習慣部落格(http://zenhabits.net/)共同分享彼此的經驗,我想我很喜歡少的力量。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書籍】前後

【書籍】前後 -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

【出處】 大塊文化

【內容】
2008年2月11日,一場大火燒毀了位在八里的雲門排練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趕至現場。原來的排練場已不成形了-這一處曾今是雲門人的「家」

林懷民:「我不著急蓋一個新家,因為我腦中浮現的是願景,而不是建築物。」

回顧八里時代,林懷民說,他最感動的時刻是,他每天中午去排舞,偶爾早到,覺得排練場寂靜如無人。進去一看才發現是熊老師或徐老師在長篇解說,而年輕舞者垂手而立,安靜傾聽。

放下,才有從容。從容滋長的力量成為一種獨有的舞台魅力。

1987年,劉振祥開始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他的鏡頭從巷內一處公寓裡開始,到八里山上的違建鐵皮屋,他看著工作人員最早到最晚走,爬高蹲底。看著舞者喘息、受傷、累到躺在地方…直到爬上世界的舞台,走進醫療院所、小學與鄉鎮社區。

讓人看見在大火之後的雲門,仍能有夢想、決心與行動。

http://www.wretch.cc/blog/ahsiang99/24504010

↑欲看照片請至劉振祥網誌

【心得】
前後指的不只是台前台後,也是事發前後。全書的編寫也是用一種"前後"的紀錄,從台灣空前沒有的專屬舞團到今天的國際舞團,從沒什麼觀眾到拉長頁的觀眾。仍知這不是個簡單的工作,全仰賴攝影直覺與快門的瞬間,卻是個令人愛不釋手的工作。
我在參加某間學校教甄時,被問到:請問你覺得多媒體重要的關鍵是什麼? 我答"原創,故事"

每個人格特質背後都會有獨特的故事,藉由場景像故事串在一起,就是多媒體動要的關鍵了。好像有點答非所問,但我喜歡每個地方發生過的故事。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期刊】幾米 追尋心裡的星空

【篇名】 幾米 追尋心裡的星空

【出處】 30 monthly/2009.4月 文/吳錦勳

【前言】
繪本作家幾米出版他第30部長篇繪本故事《星空》,講述少女少男逃離大人世界的故事。他說:「每個人都很殘破,但故事卻可以不斷勾串,縫補和追尋。」


【用繪本吃掉成人世界的怪獸】
幾米今年已滿五十歲了,但總看起來孩子氣,他四十歲才開始創作,開筆算晚,入行資歷才走到「青少年」階段。 他是華人世界最成功的創作者之一,他開創「成人繪本」文類,也是台灣版權銷售最多的作家。去年九月,幾米共有七本繪本及文字作品,分別攻占誠品「休閒趣味」、「華文創作」類排行榜前十名,創下台灣作家空前的紀錄。去年他還跨足童書,首次和英國合作出版《吃掉黑暗的怪獸》,更有大師級童書作家撰寫書評,登上《紐約時報》周日書評專刊。

【用故事標示生命歷程】
幾米說,「我所有的書都和我的生命有關,」隨著女兒長大 ,他筆下的人物也變化了。寂寞女孩的感覺,開始走進幾米的作品。《星空》是一本關於孤僻女孩和一個沉迷畫鯨魚的男孩逃離大人世界的故事。

多年前,幾米讀到一則社會新聞,一對少男少女逃家十多天,然後宣稱兩人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幾米被這則新聞啟發,腦際中浮現「少男少女出走逃亡」的故事,「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不被理解,同時自己也不明白的東西。」他說。

【想像力的接龍遊戲】
這次的長篇繪本,是由十張沒有關係的畫稿開始發展出來的,之前的長篇都是先有大綱,畫出草圖,然後一張一張逐次完成。「我要處理很多『斷裂』,為了屈就原本這十張的限定,我會想很多可能的接續方式,衍生出奇異的東西。」

幾米分別在不同時間畫了少女少男一些故事,每一幅都可以講一段故事,還沒想到怎麼串,幾米不停在想,「它一定有東西在等我,雖然我不知道那個故事是什麼?」、「我們眼中的青春這麼美好,但青少年內心的迷宮又戰鬥得這麼恐怖。」

很長的一段時間,幾米的桌上同時有五、六本「假書」,裡面滿是速寫,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彼此交錯。多次的組合撕粘,有幾頁早就硬如紙板。有時他完成幾個段落,又因為不斷像洗牌一樣撮來撮去,重排故事,又得增刪畫面。有時抽出一張,後面就得全部重排…不過有的時候,故事又會自己「主動」組織起來。

【享受創作的幸福】
「創作了十年,我才比較願意相信我可能在某方面的才華比別人多一點點。」他說得很緩慢,「我…真的覺得我很認真,我對創作這件事很認真。」以前,幾米在死亡揮鞭下創作(95年患血癌),現在,他則是被腦中不斷湧現的故事逼迫。他停不下來,因為他有太大的創作能量,「我覺的這十年我過得好苦啊,故事一直來,我有點招架不住,我很想做,但又做不到,變得很沮喪。」

有些年輕出頭的創作者,鬧哄一陣就不見了,幾米卻顯得屹立不搖。太太好心安慰,「幾米,你最大的幸福是年紀一大把了,還有做不完的創意。」他腦中的故事號碼牌已發到五年以後,「有時候我會先趕快做出來,雖然不滿意,但哥哥不出來,會妨礙弟弟妹妹正常發展。」他笑著比喻。

生命真實而殘酷,但是幾米相信,所謂天才是100%的努力,沒有僥倖。「我覺得創作有一種軌道,只有專注和持續,否則會被甩出來。要讓故事緊緊扣住你,你才可以享受那種綿延不盡,持續前進的創作快感。」

【結論】
《星空》我有買,在一個大雨我又難得悠閒的下午,在台大的政大書城買的。書裡一種「寂寞」、「出走」的氛圍吸引著我,我從沒買過幾米的書,因為我總覺得那是喜歡附庸風雅的人才會去迷的。

我總想脫逃現實,但沒勇氣這麼做。自己會去接近壓力,也會自以為的「理性」強逼自己完成某些事,認為要多做點事才算不負此生…久了之後,這種「緊張過後的小清閒」已成為令我嚮往的一部份,不過,我這種「站在玻璃窗上的蒼蠅」的生活可是不爭的事實吧…

總之,能持續做著自己能做又喜歡的事情是幸福的,不是嗎?
幾米是,我也是。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期刊】新世紀用人,品格第一

【篇名】 各級主管要會主持個案研討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前言】
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列車,在台北車站正式啟動,由總統馬英九擔任列車長。未來將發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閱讀和環保永續四大主軸,提倡「人人有三品」:做人有品德、作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

重振傳統美德】
要成為新世紀當中最被需要的人才,可以從兩方面努力。首先,必須體會並願意重振重要的傳統價值;再來,也要針對新趨勢,培養新的特質與能力,來迎接新挑戰。
值得新世紀新人才重振的重要傳統價值,包括以下幾項:
  • 正直與誠信:正直與誠信長久以來都是極受推崇的社會價值,但在過去幾十年中已快速流失。
  • 大我精神:大我是小我的相對,小我英文意即「I am number one」,也就是將自己的利益置於優先。大我則是在個人利益之上,優先顧及一個大於個人的利益,這個利益可以是團隊、公司或國家利益。
  • 勤奮不懈:我們國人的勤奮美德,是造就台灣經濟奇蹟的最重要原因。
  • 長期耕耘:凡是有價值的事,就是值得長期耕耘的事。

【誠實是企業上策】

品格最基礎的就是誠實,在企業界做生意承諾很重要,不管是對人對事,對事情懂或是不懂,有沒有過度誇張,誠實這兩個字是照妖鏡。若不是專家,對不懂的事裝懂,是沒有用的。用這種態度,才能在實際的事情追求往上,這是企業人非常重要的基準。

現代的生活太容易,所以年輕人容易跑到虛無飄渺之中,對事物和人都不夠誠實,不能真正面對。要誠實,也要有勇氣,所以人要學會用誠實來培養定力,那就是智慧的開始,是力量的來源。不要小看誠實,那是品格的基礎

【結論】

新的世紀用人哲學在改變,全世界開始對於員工的品格開始有所要求,不再只是要求聰明,而是需要誠實,以我而言,經常看見公司的一些事,我發現雖然耍點小聰明可以蒙混過關,但是卻不是長久之計,雖然自己不會那麼做,但身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下,也時常要提醒自己不能墮落,要隨時保持自己的品格,才能真正走得長久。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期刊】設計人才 前景看俏-跨領域通才,加強後端服務

【篇名】 設計人才 前景看俏-跨領域通才,加強後端服務

【出處】30雜誌no.56 文/許綠芸

【前言】近年來,台灣設計在國際級設計大獎賽上所獲得多項肯定有目共睹,在iF、Reddot、美國IDEA、日本G-Mark等大賽中,囊括超過兩百個獎座,比去年長成一倍以上,更讓年輕世代對投入品牌產業的道路躍躍欲試。

【台灣設計界 需要通才】
綜觀台灣設計界,除了小型工作室之,大多數的設計人才都隱身於大企業之下,而台灣以製造代工業起家,因過去的大量外接國外訂單的緣故,使得設計人員累積巨大的能量與可塑性,這是台灣的特色之一,也讓出自台灣之手的計能在國際設計大獎不斷獲得肯定。
不同於「設計明星」的光環,台灣的設計優勢在於過去製造代工的經驗,以及跨界設計的專業知識,如果只將設計的思考侷限於產品造型美觀與否的外在元素,等於是與世界的設計人在紅海裡捉對廝殺。

【重視前後端服務 才能創造優勢】
台灣設計界的優勢是因為加強了設計前端與後端的優勢,所謂前端服務,包括調研究消費者使用習慣與市場,後端則涵蓋將設計量產成可販賣商品、與市場行銷的服務。
而要提供前端的諮詢服務,必須借助市場行銷、人類學、社會學、以及美學專家等不同專業的研究結果,才能更貼近市場與消費者需求;後端服務則仰賴設計人才對相關製造業的了解,與實際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將設計概念實現為量產商品;而台灣許多設計公司已有提供設計的前後端相關服務,讓台灣設計業拓展更大的版圖。

【台灣設計:未來華人市場的重要勢力】
中國強大的內需市場,近來成為全世界設計圈密切矚目的焦點,不論東西方的設計業都將其視為重要目標。由於文化相近的關係,台灣對中國設計市場先天良好的體質:設計業長期對市場行銷的研究,所發展出的前端服務鏈,以及設計師與製造代工業密切服務強度,只要持續抱持開放心態,甚至是面對東南亞的設計產能,台灣設計定必能成為一股重要勢力!

【結語】
「我想要成為設計師!」設計師好比天空裡的月亮,月亮只有一個,天空還要有一整片星斗才顯得出輝煌。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設計相關行業前後端生產線非常多元,其實不必局限自己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去發展會比悶著頭充實自己還有益。跨領域的人才有其優勢,舉工業設計的例子來說,台灣的「機電業」世界有名,若能結合機電硬體設計及造型材質設計的特性,在產品的發揮上一定能無往不利,以往人常說學「設計的」(此指傳統我們慣稱選讀視傳、產設、室設類科的學生)數理大都不太好,又或者外文不太好,殊不知,走到底的時候,財務會計、製造工程、外文與國際視野等技能都是在行業裡upgrate的加分關鍵啊!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書籍】別再為小事抓狂-創造A+好人生

【書名】 別再為小事抓狂-創造A+好人生

【出處】時報文化

【前言】
藉由改變自己,來改變一生;我們常常會為一些事情煩惱不已,在當下可能想破了頭都無法解決,因而情緒低落,但是過了一陣子事過境遷後,我們會發現其實事情並沒有如此嚴重,只是當時我們把它嚴重化;這本書就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難纏的人、事、物,也能讓自己的心靈依然保持平靜,順離度過難關。

浪費太多的精力在「為小事抓狂」,會忽略了生命的神奇與美妙

不要過度專注在生活的差錯上

重新評估哪些事人生真正值得優先處理的事

你永遠無法同時取悅所有人

想想別人每個人行為背後的意義,不要立即給予情緒

你越不需要像別人證明自己,內心就會越平靜

懂得尊重差異,你會更有同理心

懂得變通比堅持計畫更重要

付出但不求回報,因為期待回報反而會擾亂內心的安寧

盡力而為,就是正確的人生觀

常保持助人之心,用大愛來做小事

人生太順遂,我們反而沒機會可以真正成長

不需要研究負面的感覺,感受過就放它走

在困難的事,都會過去

不要難別人的問題困擾自己


【結論】
一個人離開了這世界,這世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你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是掌握自己的手中,不過我相信大家都是想要過著開心的生活,要怎麼才能開心?就是拋棄不開心,就像前面所說的「在困難的事,都會過去」,也許當下我們會鑽牛角尖,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也會嘲笑自己當初是如此的無知;這本書其實沒有說什麼大道理,作者單純的只是想說這世界沒有我們所想那麼遭,轉個彎又是一條路,請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請為我們自己打造美好的人生旅程。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期刊】從老闆身上學習到…

【篇名】從老闆身上學習到…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文/丁菱娟

【前言】
「主管或老闆,只會出一張嘴,什麼都不做」,我相信這是許多員工的心聲,但是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他能成為你的主管或老闆呢?其中必有緣故。

【只出一張嘴】
老闆真的一無是處嗎?那為什麼他會當高階主管或老闆,而不是你?那是他運氣好,還有他關係好?如果主管真的運氣好、關係好而做到這個位置,表示這個能力是可行的,在市場上是有價值的,那為什麼不趁機好好學習呢?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主管會做到高位一定有他的道理,的確很多老闆只出一張嘴,但大部分的情況是,一張嘴就能夠把事情擺平,你說這張嘴厲不厲害?

【主管是鏡子】
遇到優秀的主管,趕快趁機好好近身學習,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高,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若真遇到不好的老闆,看清他哪裡不好,好好警惕自己當主管時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跟他共事讓你度日如年,至少你還可以選擇離去。

別忘了老闆可是我們的貴人,不管好的壞的,都可供我們學習,千萬別喪失了大好機會。從老闆身上學,可是職涯中最物超所值的禮物呢!

【結論】
大唐朝宰相魏徵曾經諫言給皇上三句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你的一面鏡子,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去學習
每個人都有值得你去借鏡的地方,即使他是一個爛到不行的人
至少你可以告訴自己,千萬別跟他一樣
讓自己學習別人的優點,檢討自己的缺點
尤其是在職場裡,主管更是你學習的對象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期刊】 台灣明星產業

【篇名】 台灣主導的大機會

【出處】 天下雜誌 421文/王曉玟

【前言】
LED擁有開發新市場、重組商業模式、解決能源題問等發展潛能,而台灣的LED產業值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一旦台灣掌握上游材料關鍵技術後,能與我競爭的只有韓國三星。

【內文】
LED為目前發光效率最高的光源。西元2025年前,照明將只消耗全球電力10%,光在美國就可以省下一百三十座發電廠。三年後歐盟將淘汰傳統白熾燈泡。五年後美國也將跟進。

今年,晶電已發表一百流明瓦的單體,發光效率已可和傳統光源分庭抗禮。而目前台灣劣勢為-獨缺通路。

照明大廠飛利浦模式是從下游往上游發展,將LED視作通路為主的民生、消費者產業。先了解消費者生活情境,融入設計後才鎖定特定的LED技術。而台灣則相反,將LED產業沿龔半導體、面板的代工思維,短期內難脫OEM、ODM的營運模式,缺乏通路無法掌握終端消費者

但台灣身處亞洲戰略位置、緊鄰全球最大內需市場,不論品牌或代工都不能缺席。

【心得】
在之前的室內設計公司做網管時常常遇到產品推銷,其中LED令我印象深刻,雖然照明沒有現用的燈來得亮卻有各種情境燈、體積也小很多,耀光程度不強但其省電率非常驚人,卻因為產品仍有待開發所以價格居高不下,設計師往往不採用,消費者也難得到消息。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期刊】泡麵魅力無法擋 哪個品牌才對味?

【篇名】泡麵魅力無法擋 哪個品牌才對味?

【出處】動腦090527 作者 : EOLembrain東方快線研究部

【前言】

調查顯示,有38%的台灣民眾一星期至少吃一次。而台灣泡麵市場年銷售規模約新台幣70億元,哪個品牌最能擄獲消費者的心?

將近兩成台灣民眾每星期吃兩次以上的泡麵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種經驗,到國外旅遊或求學時,因飲食習慣不同,而不忘帶一些泡麵在身邊,用來解饞或一解思鄉之苦?台灣的泡麵種類及口味多元,不只可當做正餐食用,更可在任何時刻當作點心零食填飽肚子。台灣泡麵市場年銷售規模約新台幣70億元,而在眾多品牌當中,有哪些品牌最能對消費者的胃?

38%消費者一星期至少吃一次袋裝泡麵

  依據EOLembrain東方快線在今年五月針對台灣民眾,以網路進行「袋裝泡麵大調查」,共有3,146位受訪者與這次調查。調查發現(圖1/圖2),雖然有高達九成的受訪者,同意「泡麵對身體是無益或有害的」,但不少人仍無法抗拒泡麵的魅力。數據顯示,如果單以袋裝泡麵來說,就有38%的受訪者「一星期至少會吃一次袋裝泡麵」;還有近20%每星期吃兩次以上。其中以男性、較年輕者和學生吃泡麵的頻率愈高。


維力炸醬麵最能擄獲消費者的胃

  為了跟上消費者善變的心,台灣泡麵口味不斷推陳出新,不過,到底哪些品牌較受青睞?在這次調查所列出的袋裝泡麵品牌中,維力炸醬麵最能擄獲消費者的胃(圖3),有22%的人將維力炸醬麵列為最常吃的袋裝泡麵品牌,且數據比位居第二、三名的統一科學麵、統一肉燥麵還要高出10%以上。以廠牌來看,統一為整體袋裝泡麵市場的龍頭,維力、味丹跟隨在後(圖4)。


維力以「麵條」及「調味料」勝出

  各人口味不同,消費者特別鍾愛維力的原因在於麵條及調味料(表5)。相較之下,味丹的湯頭則特別誘人,味王則以價格取勝。由此也可看出偏好不同品牌的消費者,對袋裝泡麵的口味需求差異。

註1:以上調查是根據EOLembrain東方快線網絡市調於2009年5月針對市調會員(Panel)所進行的「袋裝泡麵大調查」而得,共有來自全台灣北、中、南、東部等地區縣市、不同年齡、性別的市調會員參與本次網路調查,樣本組成如下:


【結論】
為何要寫這一篇文章,看似平凡也不有趣的調查:一是一直以來我對市調小有興趣,看到網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市調在進行著,一不小心點進去不知不覺間成了他人的樣本了;二是行銷企畫有賴市調的支援,雖說對這方面很感興趣,但也因為沒有受過相關訓練,所以自己有些行銷手法的設計上就容易有閉門造車的傾向了(笑)…各門學科都有其理論上的支持,科班出身的還是有其優勢,不是撈過界的就能輕易勝任的,做學問和工作上面都不得不警惕啊!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期刊】嚴長壽:你要掙脫學校和學歷的保護

【篇名】 嚴長壽:你要掙脫學校和學歷的保護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史書華

【前言】
政府丟出的搶救大專生失業政策,是好還是壞?5月初在一場演講上,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嚴長壽以「金融風暴下年輕人何去何從」為題,要台下超過500位的大學生想清楚 :「真切地了解自己的選擇。」

【在校時間太長,出社會時間太慢】
政府為了要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不管是要大學生繼續留在學校學習,或是在政府補助下去企業學習,坦白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的大學生留在學校太久了。我們用太長的時間學習學術上的課程,卻沒有真實和社會接觸的經驗,沒有用更寬、更廣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未來。

對年輕人來說,讀書不是一直低著頭,而是反過來,在某種情形下要抬起頭,更尖銳的觀察整個環境,當你再回到自己讀書的領域時,可以不浪費時間。

【時代已經在變,學習模式也要成長】
例如CEO所需要的條件中,有8成是考試考不出來的,管理者必須有溝通力、有熱忱、有堅定的判斷能力、有寬廣視野,這些都是你必須親身體驗工作、實際參與才能得到。及早品嘗真實社會,否則失去的不只是機會和考驗,還有耽誤到自己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上一代的成長pattern(模式)已不再,如果還用過去模式尋找未來是危險的。不是一味要把學生趕出學校,但我必須用很殘酷的口氣對年輕人說,現在,你必須用更快速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未來,了解每一分、每一秒你所投資的時間和機會,如果你還在想獲得學歷就能獲得工作,機會其實就沒了

【結論】
已經投入社會工作的我,真的很能感同身受嚴總裁的這篇文章所提的重點,其實台灣許多學生都太過度去追求學歷,
最近有不少人問我:「別人都有考碩士班,我是不是也應該考?」
我則反問:「你為什麼要唸研究所呢?你對那個領域是否有興趣?」
而最常聽見的答案是:「因為大家都在考,不考會輸給別人」
我不禁覺得為了追求學歷去進修,那麼真正獲益的是誰呢?

另外,我想跟TKB的大家說明一下
由於我目前工作內容增加,為了兼顧讀書會與工作
我的讀書心得分享會更改至每週六,請大家見諒喔!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期刊】拒絕當「老氣上班族」

【篇名】 拒絕當「老氣上班族」

【出處】 cheers o8年06月 文/王曉晴

【前言】
辛勞的上班族每天為了家庭,不分晝夜拼事業,殊不知健康因此一點一滴流失,不僅讓人毫無元氣,也越看越老氣。
整體而言,老氣上班族的明顯特徵包括:
1. 皮膚老化、黯淡無光,有皺紋
2. 易腰痠背痛,動作難以自如,像老人身軀呈彎曲或緊繃狀
3. 胃口或消化不好,美食當前或參加聚餐卻提不起熱情
4. 模樣老氣橫秋,情緒思想守舊無開創性。

根據專門研究抗衰老醫學、預防醫學的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的臨床經驗指出,上班族的老氣源頭主要來自飲食、運動與睡眠、心態等方面的惡性循環所造成。

何謂惡性循環?是指日復一日重複某個生活壞習慣,導致一直無法解除老氣。

好的飲食習慣可對抗老氣
首先在飲食部份,營養不均衡與錯誤進食時間點,是導致上班族顯露老氣的關鍵。
很多人經常為了做不完的工作,10分鐘匆匆解決一餐。長期持續如此,容易減損胃腸道蠕動與消化效率,造成胃腸道老化,不僅影響食欲,也易導致疾病。
此外,食物若來不及消化,變成脂肪囤積在皮膚會造成皮膚老化,囤積在肝臟則造成肝臟老化,所以上班族要減少食用高熱量食物,熬夜工作也要在睡前2小時吃宵夜,才能確保食物已消化完畢。
同時,每餐營養充足也是打破老氣惡性循環的起點。身體組織需要各營養素才能維持運作,也才能保持元氣。
其中,上班族最容易忽略攝取充足的蔬菜水果,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與抗氧化物質,可幫助維持肌膚彈性與年輕度。

運動與睡眠不可輕忽
如同前述,上班族的老氣源頭是某個惡性循環,想永保年輕就要極盡所能打破某個壞習慣。
例如「沒時間運動」是上班族常見的藉口,其實運動隨時可進行。如同大部份人跟跨部門同事溝通,都是拿起電話直接講;當電腦在跑某檔案程式時,大部份人也都死盯著電腦看,一動也不動。
不妨換個方式,碰到第1種情形就多走幾步路,直接到跨部門溝通,可運動,也可溝通得更清楚。若為第2種情形,就起身動手腳,可提振精神,也可放鬆自律神經。
最後提醒,充足睡眠是抗老氣最無可取代的部份,睡眠不僅可消除疲勞,還能延緩皺紋生成,是肌膚修復再生的重要時刻。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寢,而且要睡足7小時,即使做不到,也要以此為目標,時時刻刻謹記在心。

【結語】
TKB的幫眾們生活充滿了挑戰,也別忘了保持energetic樣貌,雖然我們是年輕的七年級生,但是外表的臭老,可會讓我們遺失了年輕朝氣的美好唷!樂活潮流帶動了養生學,TKB除了精神力量的提升之外,身體的健康可是十分重要哩。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書籍】學習就這八件事

【書籍】學習就這八件事

【出處】 臉譜出版 Juan Mateo◎著 劉麗真◎譯 2008.4

【前言】
觀點、創意、寬容、善良、改變、學習、合作、領導,到底是什麼?對人的一生有哪些影響,又該如何學習養成?胡安.馬帝歐在《學習就這八件事》分享了對管理的想法與關切的課題,靠著說書人的本領,更把他思想的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

【內容】
觀點
解決問題最好方法,是考量所有的觀點,無論它們與我們的立場如何天差地別;在衝突中可能會有一個以上的正確觀點,因此必須逐一了解每個人的立場達成共識。
創意
理解的知識越多,我們越有機會發明另類的創意公式,有能力組合更多的元素;為了開發新創意,我們必須用特殊角度,觀察一般的現象。
寬容
在團隊裡要求寬容必須剛柔並濟。只有要求、沒有寬容和只有寬容、沒有要求一樣糟糕;不管發生什麼事同情心永遠存在。
善良
不要因為別人的暗中陷害,改變了自己善良的本性;多花一秒鐘想怎麼報復別人就等於浪費了一秒耽擱自己的計畫。
改變
過去的老規矩,不能是也不該是拒絕變革的藉口。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組織,員工根本沒時間八卦。
學習
成功至少讓我們腦殘百分之三十,日常生活提供我們永無止盡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合作
團隊合作是一個永恆的練習,不斷測試你到底有多謙虛、服務他人的意願有多堅強隊合作的關鍵在於:你要承認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完美的人。
領導
協助同仁完成完成目標,要確定屬下自己動手,不能越俎代庖;衡量一個人的領導能力,不是看他是誰,而是他帶出怎樣的團隊。

【心得】
很多事情都會過去,過去就容易遺忘。生活中要有像這類的書藉提醒我們一些事情,不用太難懂。
善良這個觀點內容倒是讓我感到特別的,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常常忘記這件事,最近看了很久以前的日劇詐欺獵人,當然不著重在演員還是劇情合理性上,但日劇的本來特色就是貼近生活:不要把每個人都當好人。也是在提醒我們,保有善良之心,防範要隨時啟動。最近某新聞媒體報導警員蹺班又暴力相向一事,試問報導出來後人民對警察信心降低後又如何?只是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之前媒體報導公務人員怠慢等等的事情,因此上級徹查,各機關必須把所有資料重印一次,又是一件浪費資源的事。
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學習可以成長的事情。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期刊】W型社會來了!

【篇名】 W型社會來!

【出處】 遠見no266/楊瑪利

【前言】若問近年台灣社會哪個新概念最火紅,「M型社會」絕對是其中之一。
由日本專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概念,主要意思包括最富和最貧差距擴大,中產階級將落入新貧、甚至消失。

遠見在訪問來自設計大國丹麥的帝山諾執行長李敏達,他已在台中設有分公司。意外地,他表示沒有聽過M型社會,反而表示,他正在觀察W型曲線的出現。

【平價優質商品將成最大主流】
W型的左右兩個高點,各代表低價與奢侈品,因為巨富與巨貧同步增加,因此兩端會成長,但成長得最驚人的將是W中間的市場。
因為在全球高油價的帶動高通膨新時代下,同時伴隨大陸、印度、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國家中產階級的崛起,未來全球中產階級還會繼續增加,而他們最需要的將是平價優質的好產品。
有獨無偶的,工研院先前出版的2015全輯時,就有一整本討論台灣的企業應該全力爭取平價且優質的未來大商機。

有78.8%的消費者把「價格」當作是最主要的選購因素,但還是有64.5%在乎「重視使用產品時的感覺」。這感覺是什麼?就是「超、集、省」。通膨時代裡,不但扼殺不了生命力強韌的中產階級,反而逼出了來勢洶洶的M型消費力:W。

一個李奧貝納廣告總監,為了一兼二顧,開始調整了家庭的生活習慣,周末時間她和親友開始舉行家庭聚會,好幾個家庭聚在某一個家庭內,不但省冷氣費又能節省外出的開銷;走到屈臣氏,聽到廣播傳來購買「寵I會員卡」各項優惠、折扣,居然勾起她心中的漣漪,為了省那以往不被重視的小錢,也讓她準備辦了一張來集點。
一個大學教授,上遍國內外網站,只為了得到一個優惠價格,以一個晚上100美元住進紐約時代廣場旁的飯店,並使用可以集點換飛機里程數的荷銀用卡線上刷卡;每周二,他會到全國加油站加油,結帳用富邦全國加油卡,每公升降3元,一次可省180元;他只在周一到周四到夢時代看電影,因為用富邦夢時代聯名卡,就能兩人同行,一人免費。他說,過去他對數字很沒概念,但這一年來,他逐漸改變。

購物越來越計較,貨比三家不吃虧,消費者不是不再消費,而是更加的謹慎聰明、減少次數和浪費。因此遠見提出三個關鍵:超、集、省,以供企業和全民修煉參考用。

【超:超質、超好、超選】品質多出20%,不但要超「值」、而要重「質」,並且兼顧「流行、環保、服務」等加值優勢,推出令消費者青睞的產品。

【集:集點、集中、集購】推出折扣平台,配合密集的行銷優惠,抓住「以量制價」的精髓,養成消費者忠誠度,無法再去想到別家的優惠。

【省:省錢、省時、省用】自有品牌no-brand擁有「供應到營銷」的便宜優勢,加以提供令消費者選購不費時的管道,以及看準二手交換市場的成長趨勢。

【結語】
新型態的消費趨勢已潛入我們的生活圈,像我這種友善的消費者自然而然的就在這個超集省迷魂陣中打轉多時了…我每天都有不少時間在想「哪裡優惠哪裡去」哩。
「所有的優惠只是為了創造更多的消費」,其實說穿了,不花錢才是真正的省,省小錢還是在花錢嘛,但是要花,就得貨比三家才不吃虧,既然這個社會有這麼優惠可選,那就多動點腦筋去選吧。
以上帶來了超、集、省介紹希望能為大家點出幾許日常生活的消費省思,也為創業和行銷企畫工作方面多一點方向性的指引。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書籍】時間管理的50堂課

【書名】時間管理的50堂課

【出處】 陳鵬飛 著

【前言】
重要17世紀法國作家伏爾泰說過,時間是個謎;最長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是最寬廣,最不受重視而又最寶貴,渺小與偉大都在時間中誕生。因此有人說人生最寶貴兩項資產,一項是知識,另一項就是時間

【一個小時不是六十分鐘】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裡,由於生活節奏愈來愈快,使得很多人每天抱怨時間不夠用,抱怨事情永遠做不完,身為一個活在時間裡的人,你必須要知道一個小時不等於六十分鐘的道理,事實上在一個小時裡,你真正利用到的時間其實不多,甚至只有幾分鐘而已,而一個有成就的人來說,如果管理時間並且讓它有效化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
每個人都面臨過時間所帶來的壓力,每天列了一大堆計畫,但仔細回顧一下,你是否把時間都浪費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而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其實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卻因為你如何使用它,而產生不同的價值,除了學會如何平衡時間的分配、實現自己的預期目標以外,做好時間管理,也有助於舒解工作的緊張和疲勞,使工作與生活更具有成效。

【結論】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我特地將它看完才把心得寫上來,所以晚了幾天,由於50堂課的內容較多,我在這篇文章裡只是先闡述它的精神與意義,接下來我會在讀書會裡陸續介紹時間管理50堂課的內容,請大家期待。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期刊】台灣菸酒-百年老牌邀年輕人乾杯

【篇名】 台灣菸酒-百年老牌邀年輕人乾杯

【出處】 天下雜誌421 文/謝明玲

【前言】

台灣啤酒非變不可

去年七月台酒是個岌岌可危的企業。在幾項產品中只有台灣啤酒還維持在地的優勢。公營企業也必須扭轉改變生產者為主的思維,從消費者身上找創新。

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曾指出,熱中於傾聽最佳顧客的企業常會錯失創新成長的機會。過去台啤的客層以中高年齡為主。老一輩的人覺得沒有苦味不像啤酒,也很清楚啤酒講究新鮮,在地生產者容易掌握這個優勢。未來的產品,可以在不同的酒精濃度或價格光譜上找創新。

強烈消費者意識的創新

台啤決定出走舒適圈,挑戰少接觸的年輕人以及女性族群。不只要以傳統行銷手法,研究目標客戶的特質,更要仔細研究他們使用產品的情境。市場調查發現,年輕人如果自己喝,喝什麼品牌都無所謂,考量點在價格與習慣。但如果和朋友一起喝,品牌的重要性就向上提升。年輕人喝啤酒常是群體行為,必須訴諸情感。
很多破壞式的創新都來自:「過去較追求理性的顧客滿意,企業比較沒有注意到感性的顧客滿意。」這樣的角度。

在市場調查時問到一位女性喜愛的品牌,回答是外商啤酒,當給予看不見品牌的啤酒試喝時測出來的卻是台啤。女性回答:在夜店喝台啤,朋友會笑她。

因此,除改良年輕人不愛的苦味,「M!NE」啤酒「做自己」的訴求就是這樣的情境考量。台灣啤酒四個字縮小,改用英文名,也更能融入這群人飲用的情境與心態。

克里斯汀生提醒,許多公司都存在著「只要做了和過去不同的事就是破壞式創新」的偏見。他提醒,重點是採取外部觀點,關心市場上競爭者與目標顧客群的看法

台酒打算將直營門市改為便利商店,目標是直接面對消費者,體察他們的意見。

董事長韋伯韜說:「我們是有反省能力,能開創新產品。」


【心得】
品牌印象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台啤找了阿妹代言台灣啤酒,就是為進入女性市場開啟大門,加上”正妹戀”將時尚與運動結合的台啤形象延續了話題。進來台啤操作市場的手法又相反於現今較熱絡的文創,要走向高質感高消費的市場。對於時下年輕人的品牌癖好,這樣的潮流操作掛小羊頭賣老羊肉的把戲確實只適合年輕人。

【期刋】π型吳靜吉,重看四個大夢

【篇名】 π型吳靜吉,重看四個大夢

【出處】 張老師月刊電子報
        文=呂政達

【前言】
利用的心理學家李維遜(Levinson)的人生四季理論架構,發現青年有四個大夢;在十七歲到三十三歲間,關於自我追尋的四個大夢,會持續地影響一生。
【內容】

Q:《青年的四個大夢》已經有三十年了,如今的您如何看寫書的動機?

以前的台灣社會,離婚潮隱隱浮動,過去社會由於風氣較保守,比較不去談這個東西。台灣那時候經濟在起飛,工作有更多的選擇,「第二專長」的風氣從那時就出現了。
最近有個T概念,說在學校學的東西是個直立的I,工作後接觸到不同的領域,所以變成T型。韓國的學者認為,韓國人在創新發明方面沒有好表現,就是因為缺少T型的人物。現在還有所謂π型人物的講法,指的就是有兩種專長。人的工作本行已經不足以應付挑戰,還須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

Q:那四個夢,有曾是您年輕時的夢嗎?

A:「青年的四個大夢」中的「良師益友」,過去的良師益友來自長輩或同輩;第三個夢是你到底要念什麼,要不要繼續念書還是去工作,根據你的興趣還是根據社會最時髦的行業,或大家都在念的領域來決定。第四個夢就是感情,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跟父母、跟老師的關係。我常講一個故事:王永慶年輕時在嘉義開米廠,會去研究怎樣有更好的生意。他會估計客人家的米什麼時候會吃完,打電話去說你們家的米快吃完了,我要送米過去。去時,把舊的米拿出來,米缸洗乾淨,把新的米放在下面,舊米放上面。有這種貼心服務,難怪他的生意愈做愈好。用每個人所彰顯的價值來看,王永慶的價值則是賺了錢以後再去做善事。

Q:如果您重寫四個大夢………

A:三十年後,四個大夢的架構依然存在,但青年可以選擇的當然就更多了。以前心理學上講的「良師益友」若是垂直的關係,教授、老師、家長或家長的朋友,即找良師來當做益友,現在由於網路社群發達起來,現在是「益友」可以來當「良師」。比如說,現在年輕人要去搞遊戲設計,可能會被父母唸說:「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垂直的關係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但同輩就很懂,同輩的「益友」於是就變為「良師」。學校的教學也慢慢走向參與者中心,像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做報告就是,同輩間互相學習、互相貢獻。因此,現在至少有一個夢的關係已經出現改變。

哈佛大學的Howard Gardner曾經說,人生的價值是真善美。但對現在年輕人來說,我們講科技要跟藝術結合,做生意同時要有公益的眼光。年輕人的價值觀比較是快樂,因此問題就變成,到底什麼活動,對年輕人是比較重要的?現在有各種管道,出現許多新的系所。即使系所變化這麼的大,我們的高中課本學科分類還是相對傳統的,到了進大學才發現多出這麼多的可能。從高中到大學,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

從未來的工作選擇回過頭來看這個落差,年輕人真的不是很清楚。最後就變成,哪種人物被報導得比較多,哪幾個系所會比較熱門。大學的價值,還是以分數高低來做為判斷標準。我覺得現在年輕人的整個價值觀已趨向多元化,已經跟當年我寫書時都不一樣了。在多元價值的衝擊下,我所舉的例也愈來愈小眾。如果我要再寫一次這本書,在四個大夢中都還要有許多的小夢,人生價值的多元夢想、良師益友的多元選擇、職業與事業的多元可能,情感方面不再是三千弱水取一瓢飲,而是如何喝水喝得健康。

Q:關於工作的夢想,我們的教育缺了些什麼……

A:我們曾做過一個研究,發現中小學老師常常有種無力感,對學生來說,老師所講的話,很難跟媒體人物相抗衡。媒體人物所講的人生道理,學生反而比較信任。在教育裡,一種對未來想像的脈絡,很可惜我們是缺少的。這樣講吧,英國中小學的教育,基於一個基本的假設:當這些中小學生將來進入職場時,有2/3的工作可能還未被發明。這是他們教育的一個前提,他們會想,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要怎樣來教育小孩。現在有CFO財務總監、CTO技術總監、遊戲設計,以前怎麼可能有這種工作。社會多元性發展以後,以前被壓抑的、沒有出現的,現在紛紛出現了。知識和經驗累積愈多的時候,未來有什麼工作就可能會產生。很多工作,是你自己發明出來的。但在台灣的教育想像裡,我們的工作是別人發明出來的。我們的大學教育,最多只告訴學生,現在有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去追隨,卻缺乏想像的這一塊。





《吳靜吉小檔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蘭陵劇坊藝術總監、國策顧問、政治大學心理系主任等職。現為美國在華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心得】
從事教學教育的教授角度看現代教育,雖不是什麼大理想、大觀點,卻是從基本面開始延伸,用最原始的理論與觀點很白話的說出來。多元的社會難以分辨是非,政冶亂象荒唐事件陳出不窮,多元的變像是要社會做這麼大的犧牲,試問:誰還能互相尊重?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期刊】離總統最近,離總統府最遠

【篇名】 離總統最近,離總統府最遠-專訪 前台北市副市長 金溥聰


【出處】 遠見no.266 楊瑪利、林美姿

【前言】金溥聰,一個耳熟的名字,一個與馬英九時時勾在一起的名字。
有人戲稱他是推翻中華民國的韃虜,但他卻塑造了中華民國民選總統的成功品牌-馬英九。
政治圈普遍認為,他是馬英九總統最好的朋友與最信任的幕僚。
有人說,他是馬英九神祕的影武者。
他主導2008總統大選文宣戰,推出力求貼近民情的slogan:「準備好了」、「快樂頌」。

以下整理所閱讀的相關報導,介紹這個奇妙而低調的「皇親國戚」。

【出身】

他是「外省人中的外省人」,滿州皇族,祖譜記載是「愛新覺羅溥聰」,與溥儀同輩,是溥儀的親堂弟,有人戲稱他為「貝勒爺」。
身為旗人的他,常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所以痛恨操弄省籍與族群議題,主張馬英九應致力於族群與政黨的和解。
改朝換代的金家移居台南,金溥聰自小調皮,當他自美取得新聞博士回台當教授之時,跌破不少家人和同學的眼鏡。
曾以榜首考上了國際新聞人員特考,與史亞平一起受訓六個月。但他不願接受外交工作,率性任為的他,歷經了報社記者、大學教授、電視台新聞總監等職務。最驚人的是,當年任北市市長的馬英九找他進市府幫忙,一些馬英九任內推動的「不討好整治方案」,大部份是出自他的主意。
總統大選後,居功厥偉的他也才願意領助選薪水,「不當選、不支薪」,「不入府、不入閣」,一直以來默默為馬建立形象當大刀、做壞人。


【打造馬英九】

做為大學新聞系的老師,金溥聰卻很少接觸媒體,「我一接觸媒體就會起『火花』,我很堅持新聞專業,要求記者一定要查證」,新聞的專業背景,讓他成為馬英九的gatekeeper(守門人),任何不利於馬英九的消息,有損於馬英九形象的政治活動,都會被擋下來。處女座的他,對於一手打造出來的「作品」,也是近乎嚴格的「管理」,因此,他與許多媒體界的朋友關係十分緊張,只要有傷馬形象的,他一律擋開;哪怕是競選總部持有對手極機密的x檔案,金溥聰也是不准。

「金馬二人組」,彼此氣味相投,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互補之處:出身背景相仿,兩人早年都在國民黨國際關係室工作過,是長官和部屬的關係;也曾同時在政大教過書,是同事的關係;其間分分合合,相識也已30年,見面的場合不是公務,就是彼此最愛的運動場合,默契十足。

金溥聰認為,馬英九的特質對台灣是有好處的,涉足政治久了,越覺得馬英九的任勞任怨、始終如一的文人氣質是難得的;他很少回嘴反擊,他尊重專業共治;金溥聰自認為是注重江湖道義之人,套一句西方諺語:誰帶你去舞會,你就跟誰跳舞。

提到選後藍綠和解的問題,有些黨內人士會覺得好像被背叛,綠營也不太買單,這幾年來,社會氣氛被激化,過去八年來,人性的鬥性、對抗性都給被逼出來了,越是想彌平傷口,越是不被諒解,有些人似乎是陷在對抗性思維裡太久了 ,爬不出來,只看得到黑暗。


【結語】
為什麼這次寫金溥聰?因為我欣賞他這種文人的謙善胸襟、有所為有所不為、功遂身退,智慧與執行力兼具的行事美學,也看得見近年來我對自己為人處事方面的期許,有朝一日,但願左輔右弼之星能眷顧我吧。
也許雜誌把它給傳奇化了,但金先生的存在,我認為是種有趣而耐人尋味的意味,台灣的媒體,總是這麼愛搞傳奇,也許,這樣霧裡看花的描寫也在金先生的算計之中吧。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期刊】開派對比開會重要

【篇名】開派對比開會重要

【出處】2008年11月 Cheers雜誌  文/吳凱琳

【前言】
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一個從小有閱讀障礙的人,成功領導英國最大私人企業集團,他和一般的企業家實在很不一樣,像是個過動兒,從沒看過像他如此熱愛到各地趴趴走的企業領導人。所有關於他的新聞都和派對脫離不了關係。「玩樂」就是他經營事業以及領導的最高原則。

【開派對才是重點】
在維京集團,他永遠是第一個帶頭玩樂的人,坐不住辦公桌的他,最愛的是到全球各地分公司「視察」。每到一個地方,下班時間一到,立刻拉著大夥兒到餐廳喝酒聊天。對布蘭森而言,飲酒狂歡是和員工搏感情的不二法門,「離開辦公室才能讓人真正放鬆,流露真性情」。

「別害怕展現自己的缺點或脆弱的一面,那才是真正的你,員工反而會因此打從心底服你」,多數領導人最愛營造的距離感與神祕感,全被布蘭森拋在腦後,他只怕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員工「攪和」在一起

【留人要先留心】
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心理層面的滿足永遠大過物質面的給予,仔細去想在員工心裡,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走與留之間,他們如何抉擇?他在今年9月底最新出版的《經營心法》(Business Stripped Bare)中便提到:「員工之所以離開一家好公司,最根本的原因是認為自己不被了解與重視,他的個人價值再也無立足之地。」

他一直記著一句老話:「街上的路人往往比大老闆更有概念。」從酒吧、咖啡廳、到飯店,不論走到那裡,他隨時隨地都在找可以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好的人才永遠不嫌少,翻開布蘭森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面寫滿了別人推薦的優秀人選,或是他希望挖角到維京集團的名單。其實換個角度想,布蘭森本人或許就是最好的誘因,他另類的領導思維,正好能吸引到同樣不按牌理出牌、熱愛創業的怪傑加入。

【結論】
本篇的意思當然不是指純玩樂,也不是要所有的領導人都跟下屬打成一片,現今管理趨勢就如同布蘭森所說的,員工最害怕不被瞭解與重視,若無法發揮自身的長材,那麼勢必無法對組織產生認同感,進而掛冠求去,因此知人善任是身為一個領導人必備的條件。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期刊】沒有戰功與歷練 何來升官實力?

【篇名】 沒有戰功與歷練 何來升官實力?

【出處】 career 387

【前言】在實力主義年代,升遷不再是比年資,而是看戰功與歷練。若想在三十歲前擺脫小職員的命運,就要勇於嘗試各種歷練,挑戰各種任務,立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戰功。

三十歲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有人履歷表上已經有豐富的歷練、漂亮的戰功,開始攀登主管階梯;有人在職場打滾多年,履歷表還是乏善可陳,如果到三十歲還幹不上基層小主管,就要有當萬年小職員的心理準備。

【給自己一張漂亮的履歷表】
當然,戰功不是只有狹義的「業績」。包括勇於任事、扛下高難度任務或專案;公司開拓新市場或開發新產品時,擔任開路先鋒;或公司需要人員外派時,自告奮勇當仁不讓…這些都能在戰功簿記上一筆。

戰功的面向很多元:服務令客戶滿意,或者能搞定難纏客戶;各種能力要像「拼圖」一樣累積而成,跨部門的領導經驗也很重要。一個人的歷練越完整,就越有機會往上爬,許多企業會透過部門輪調,來裁培有潛力的員工。


【歷練機會要靠自己爭取】
想要累績戰功和經驗,不只是自己想不想,也要看公司給不給機會或資源,與其坐等機會,不如主動出擊。尤其是不推諉工作,積極爭取,給自己更多歷練;以打躲避球為例,想要掌握全局,就越要設法拿到球,因此不能怕被球打,並且接住它;如果不會寫企畫書,就更要正面迎戰它。


【挑戰高難度任務 踏出升遷一大步】
克服貪圖安逸的人性弱點,你在升遷路上就踏出一步路了;通常主管為了測試接班人,會丟下一連串的test來確認能力極限,簡單來說,就是分派難度高、負荷重的工作,看他是否能完成任務。



【結論】
其實我沒有很prefer這樣的觀點:「為了升遷目的的工作」,如果工作的動力是功利的,那麼從工作中得到的樂趣應是有限的吧,雖然我常把功利放嘴邊,但是「情懷」和「理念」才是支持事業持續下去的力量。
升遷是一種肯定,而安於基層也並非錯誤,如果能把握好當下的工作,盡心盡力的做好該做的事,那麼,bonus payment 和 promoted也只是附加的,工作的態度也才能無入而不自得。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期刊】台大學生 也要重新「學讀書」

【篇名】 台大學生 也要重新「學讀書」

【出處】 彭昱融  出處:天下雜誌 420期 2009/04

【前言】
隨著愈來愈多新生學習遇到困難,國內大學已逐漸體會「大一學好,大學成功一半」。台大透過新生專題、個別學習諮詢,政大開設「大學入門」課程,全力引導新生順利過渡。
然而,大學生學習困難的背後,原因究竟何在?


【學習動機低】
台大去年九月針對應屆畢業生調查,學生經過四年的大學洗禮,四成的學生仍有書讀不完、不擅撰寫報告、不擅口頭報告的困擾;三成認為自己缺乏讀書技巧、缺乏閱讀原文書能力、上課無法專心。

過去,大學生是少數菁英,經過層層篩選,學習動機強烈。如今大學錄取率已達九成,許多大學生「不知為何而來」,學習被動、自我要求也低。學生把大學當高中唸,學習策略沒跟著進步,也是學習困境的另一個主因


【理解再實作】
學會拆解文章段落與辨識邏輯的閱讀方法後,下一步是轉換成寫作能力,從「讓讀者容易理解」的角度,理出寫作大綱,一步步寫出結構分明的讀書報告,這就是重新練習讀書的方法之一。

培養對自己學習狀態的評估能力,也是關鍵學習技巧之一,將自己學習情況透過紀錄的方式(如錄),透過影像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己,將會很快發現自身的問題在哪,就能夠馬上進行改進。

【結論】
透過理解行為、引發動機、掌握方法,我們可以擺脫「學不好」的命運,自我培養為「專業學習者」,大幅提升學習成效,我想不只是大學生,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都應該運用有效的學習方式,例如讀書會就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之一。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期刊】請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篇名】 請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專訪IDEO執行長 布朗
【出處】 天下雜誌421

【前言】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能只改變開發產品、服務、與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布朗去年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IDEO:一家十八年、五百多人的設計公司,獲得全球最多的產品設計獎項,連續三年登上美國百大創新公司排行榜。

【內容】
設計是包含硬體、軟體、服務和品牌。

什麼是好的設計思考
● 直接觀察,凡是以人為本,考慮人們的行為、需求、偏好,但同時也考慮科技的可行性、商業的可行性。不要看現存市場,要看市場裡的終端使用者,整合性思考讓企業創新符合人們的需求。
● 快速創造原型。具體了解才能愈快落實成原型,愈快測試、得到回應。
● 說故事。強而有力的故事會為你的創意注入生命。
我們進入網路的年代,對意義的追尋只會更強烈。經濟富裕後,人們的基本需求滿足後會追求更大情感上的滿足、更多生活的意義。
每一個創業流程的第一步就是問對問題。要常常問,為什麼事情會如此演變。這類問題將開創新的大門:為什麼產品是這樣?為什麼與客戶要這樣溝通?為什麼我們會是在價值鏈的這個位子?這些問題的答案會來自仔細觀察。先是好的觀察者才會是創新者

【心得】
觀察、思考到務實還有一大段距離,我想應該是用經驗補足的吧!初出社會的人總之這裡去哪裡改的,到最後就會四不像,我滿同意前幾篇裡講到的三個圈理論:興趣、專業、工作。三者的交集並非由社會決定。
前幾天我朋友開始跟我抱怨,說會胖是因為跟我走太近、錢存不下來是因為跟X常約出去吃飯約買東西…。被經理唸,就用反正我想離開的想法逃避。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想法,倘若沒有正向思考與知識補足恐怕就同流合汙了。雖不自許是一股清流,但至少不認同那樣的"牽托"。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書籍】世界是平的

【書籍】世界是平的-把握這個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

【出處】 湯馬斯弗里曼,雅言文化,2007

【前言】The World is Flat,這本書幾年前就很有名了,是近代經濟趨勢大作,由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的終生評審弗里曼所著,集結他數十年來在立足新聞界、走遍多國採訪的心得,文字很有個人風格,字數多,但是節奏很快,也可能是譯者很強;本書的理論見於世面上大小不同的論著當中,其實讀起來真的很舒爽。

第一章、我正在睡大覺,好多工作外移了
第二章、抹平世界的十輛推土機
  1. 1989/11/9圍牆倒下,視窗開啟
  2. 1995/8/9連結力的新時代,網景上市
  3. 工作流軟體
  4. 上傳
  5. 外包
  6. 岸外生產
  7. 供應鏈
  8. 內包
  9. 資訊搜尋
  10. 輕科技「類固醇」

第三章、三大匯流與媽媽的義肢

第四章 、勞斯萊斯算是一家英國公司嗎

第五章、相信開放,別以為壁壘有多少幫助

第六章、「世界是平的」時代所需要的競爭力

第七章、「世界是平的」時代所需要的教育理念

第八章、「世界是平的」時代所需要的教育投資

第九章、給政府、企業、父母的良心建議

第十章、為什麼墨西哥的護國聖像都是中國貨

第十二章、企業七大成功法則

第十三章、對許多人來說,世界一點都不平

第十四章、本土文化走向全世界

第十五章、戴爾衝突防制理論

第十六章、從11/9到9/11:我們需要想像力



在全球化1.0的時代中,國家要有全球思維才能富強,或至少有個一席之地;在2.0的版本中,企業必須要有全球思維,才能昌隆,或至少存活下去;在3.0的現代,個人必須要有全球思維,才能吃得開,或至少過得去。需要的不止是技能的新水平,而是心態上要有一定的彈性、自我趨策、靈活度。

今日很多工作者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所做所為已跟「 全球化」接軌了,人人都應該意識到,不只我的工作必須嵌進某個全球的供應鏈,我也必須知道如何去競爭,擁有必備的技能組合,達到供應鏈的工作效能。而且,我有能力,做得和世上其他人一樣好,甚至更好。在現今各種全球產業中,我必須天天我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和貢獻出來的獨特技能,證明我捧的飯碗捧得當之無愧。假如我不能證明,飯碗就會飛走得比以往更遠更快。


上面第十五章有提到「戴爾衝突防制理論」,我覺得這一章很有趣,它的前身是「黃金拱門衝突防制理論」,黃金拱門就是麥當勞,當兩個國家都有麥當勞連鎖,證明這兩個國家已有一定的經濟水平,人民自然是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絕對不希望國家發生戰爭。

Dell是作者在寫本書所用的筆電,因此他也使用了他記者惡勢力透過了Dell客服追查到他這台筆電的供應鏈關係,有趣的是,供應鏈全佈全球,尤以亞洲最多,亞洲又以台灣最多(看到這裡,好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台資企業都有,只是工廠都在大陸…)。理論言明,只要是國家身處在大品牌供應鏈其一之時,企業們為了利益,維持住供應平衡、社會和諧…簡單來說,經濟貿易是對世界和平有極大的幫助。看看北韓和伊拉克,他們沒M,跟世界接軌的供應關係當然…



【結論】
在壁壘重重的時代(過去社會流通不發達),個人平平也能賺到一份薪水;在抹平的世界裡,個人不該是平平,因為愈來愈多的工作只會歸給最好、最聰明、最有生產力、最便宜的工作者身上。

書中對教育討論也頗多,大都是講到美國因為富久了,導致年輕的一代都很墮落不上進,連最基本的閱讀都沒了,成天只知聽ipod、打電動,我想到我們台灣。

在美國,有色人種的社經地位長期處於低下,有一位黑人運動的領導者提到(他本身當然也是黑人): 「你們年輕一代的都不讀書、不上進,到社會上工作之後因為受到次等待遇就去打老婆、醉生夢死,這樣子領社會津貼領得心安嗎?」
後來他的言論受到團隊有 些人的抨擊(我覺得他說得也蠻有道理),有個牧師,也是領導人之一,幫他打圓場:「我們都必須提高我們的地位和條件,當然要完成這個理想,絕對不能靠酒鬼、毒蟲。」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期刊】心煩嗎?善用「情緒抽屜」10種方法寵愛自己!

【篇名】心煩嗎?善用「情緒抽屜」10種方法寵愛自己!

【出處】作者:吳若女、黃惠鈴  出處:天下雜誌網站

【前言】
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職場中的女性看,不過我認為裡面的方法是不管男女都能去學習,也學習如何讓自己放鬆。

曾有人提出「抽屜理論」,讓人把不同角色,放進不同抽屜。例如,進入辦公室,就打開專業的抽屜。回到家,就打開愛與溫柔的抽屜。打開這個,就關上那個,減少彼此的干擾。

在辦公室裡,打開專業的抽屜
別害怕難纏的同事,也別害怕外來的批評,有好些方法能幫助自己,在職場上更成熟與專業。

(一)深呼吸,善用「瞬間暫停」小技巧
工作時,有人對你大吼大叫。最忙時,事情還是不斷湧入,你覺得快失控…這時,不妨開始深呼吸,一次、兩次,讓空氣緩緩進入身體。
《生活,該適可而止》的作者岡得斯建議,有時候可善用「瞬間暫停」的技巧,控制自己快要炸出來的情緒。像是深呼吸、到茶水間走一下,或在洗手間待一會兒,都是讓心與靈魂休息的好機會。
除了這些小技巧,也可以在平常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防患於未然。「什麼事最讓你抓狂?」、「什麼時候工作壓力最大?」讓自己有心理準備,預做安排,減少失控的機會。

(二)和討厭的人也能愉快相處
我們都會害怕衝突,怕得罪人,所以碰到難相處的同事,多半不知如何是好。其實,有些方法讓自己愉快點。《憂慮》一書的作者哈羅威爾建議:
.和他(她)保持適當的距離。
.觀察別人是怎麼和他(她)相處?怎麼互動?但別太勉強自己。
.有機會和他一起喝杯咖啡,多點了解,找出這個人的好處,正面看待他。
.不妨將困擾告訴主管,請他居中協調。
.想一想,也許是你難相處。該自己做些調整。


別忘記,自己的抽屜
心理學家多鼓勵壓力大的現代人,要勇於了解自己的情緒,別忘了獨處時,適時打開自己的潘朵拉盒,了解自己的真實情緒,不再壓抑或隱瞞,隨時寫下來,把情緒收起來,當下不再受影響。


寵愛自己的10種方法
(一)有效利用時間管理
時間常常會不夠用,能善用分配時間做事,你的工作會更完美

(二)善用分擔來做事
一個人的力量不會比一個團隊的力量大,跟其他人分工搭配作業,你的工作速度會快十倍。

(三)健康的飲食
意謂你要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多喝水,適當補充維他命;少吃紅肉、少糖、少吃加工精緻食物、少吃飽和脂肪。另外,如果有抽菸,戒掉吧!

(四)運動
運動是對抗壓力的絕佳良方。當你覺得有壓力時,身體會釋放葡萄糖跟腎上腺素,藉由運動可幫助燃燒這些多餘的化學物質,所以你的身體可恢復常態。

(五)睡眠充足
最好能有足夠睡眠,不過,有時候你可能因為壓力太大而睡不好。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擾,試著睡前洗個熱水澡,避免臨睡前喝酒、抽菸或飽餐一頓等。

(六)解放壓力
不管再怎麼忙,別忘了好好疼愛自己。有些紓壓產品還挺好用的,例如電動按摩器可按摩背部、肩膀等,有些產品甚至有溫熱按摩效果。
把煩惱寫下來也是個好方法。拿起筆跟紙,花個20分鐘把你的困擾跟可能的解決方法寫下來。

(七)尋求協助
別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你需要幫助時,別忘了向你的其他家人、親戚朋友等求援

(八)定期健康檢查
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有責任照顧好你的健康。就算再忙再累,如果生病千萬別硬撐,趕快求醫。

(九)自己的心靈園地
雖然諸事纏身,不過,獨處的時間或空間,能讓你暫時抽離煩躁。

(十)一顆正向思考的心
保持正向思考不容易,但對健康絕對有益。你可以試著找出會讓你覺得高興的事物,多開懷大笑,儘量避免會讓你沮喪的想法、行動。一旦發現自己掉進不好的情緒,適時踩煞車:停,不要再想下去。
開心過一天,難過也是過一天,何不饒了自己,多看好的一面,學會寵愛自己!也許你可以從每天說句讚美自己的話、說句感謝別人的話開始!

【結論】
大部分的壓力,不是別人給予,而是自己所造成的,要如何去控制壓力紓解壓力,自身的思考方式就很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但是如何把壓力及煩惱在對的位置,將壓力轉為助力,讓自己變得更進步,是我們都需要思考的題目;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正向思考,讓自己有個美好的一天,如此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期刊】8問黑幼龍 逆勢出招的心法

【篇名】8問黑幼龍 逆勢出招的心法

【出處】Cheers雜誌  4月份   盧智芳

【前言】
職場不順遂、工作不順利、事事不順心,在不景氣的籠罩之下,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聲,拼命工作卻被主管刮一頓,因為少了「老子不幹」的選項,所以只好忍氣吞聲做下去,別再鬱悶了,黑幼龍教你逆勢出招的心法。

【面對危機的兩種選擇】
現在大環境的確不好,但你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完蛋了,無救了,我無能為力了;另外一種則是看到了希望。每個人都聽過危機就是轉機,處於劣勢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想到要如何去尋找出路呢?面對目前的低潮,想想看,你能不能充電一下?你要不要改變?

黑幼龍先生打趣地說「今年不是達爾文200年誕辰嗎?簡單地說,達爾文發現,能夠活下來的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一直演化」人也一樣,適應能力愈強,生存力愈強。失業並不可恥,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多少次真正能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呢?運用正向思考的力量,把自己帶往更美好的世界。

【兩種景氣的相同結論】
即使沒有這次危機,都要預期企業界是用最少的錢、最快的時間,做最多的工作」黑幼龍先生如是說。其實讓自己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大環境的變化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我們真正能把握的是自己,讓自己隨時做好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個挑戰。

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很重要,但千萬不要按表操課,要去了解自己的專長、興趣、喜好,隨時隨地調整規劃,讓自己漸漸步上軌道。每個人都有三個圈圈,第一是興趣,第二是專長、第三是價值觀,剛出社會的人這個三個圈圈往往是沒有交集的,一定要想辦法讓它們產生交集,聚焦你的能力與發展。

【結論】
其實正向思考的力量真的很大,以我自己為例,雖然一開始不能接受新的單位,但後來朝正向去思考,情況就漸漸改善了,我體會到環境只是一時的,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論到何處都能隨時接受挑戰。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期刊】讓社會資源能還原利用

【篇名】 讓社會資源能還原利用

【出處】 jungle vol.001

【前言】
設計行為者評價到「設計師們除了學習設計的商業用途外,沒有機會學習設計的其他用途」。因為,國家和學界,只把設計師培養成產業生力軍。
「設計可以擁有更加廣闊的目的和意義」這種說法出現後,設計師們紛紛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內容】
探索環境問題的答案 綠色設計-聚會「農場」

設計師把地球環境問題的社會責任當成自己的問題,推廣了綠色設計運動。綠色設計不僅僅要考慮到設計的形態和樣式方面,而且還要思考設計方向和方法等整個設計過程當中,是否有利於環境和社會的問題。比如,再使用和再利用,延長產品的壽命及使用率、使用環境材料、分解和廢氣等問題都屬於綠色設計。

由韓國設計師主動發起的專案團體以「農場」為代號,在樣式與形態為主的現代設計中,重新思考設計的本意,尋找有利於人類的設計。
當中9位設計師以「-1」為名稱發表:可以吃的碗、廢紙做成的鉛筆、用一張紙做成的一張錢包、用16個鈕扣就能調節衣服寸的T恤…。
農場雖不是大活動,但能讓更多人關注環境問題。

善良的設計.點亮世界-給牆壁情感的項目

把切成兩半的花盆,黏貼在環境荒涼的場所、人們手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及需要呵護的牆壁上。
設計師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感染人們渴望擁有更加美麗的世界。

把設計師的才能貢獻給社會-設計分享專業

所謂貢獻才能的主題,被視為社會還原的方法,也就是把人(設計師)的才能(作品)貢獻給社會(弱勢團體)。雖然比金錢援助與大規模福利活動顯得樸素,但是給人們帶來了一同分享的實踐機會,而且還能更容易帶動更多人的參與,進而成為新的福利文化。

密秘溝通,擁抱美麗的結果-白雲村招牌設計改善工作

在設計時會考慮村落的整體氣氛,不會模仿城市的招牌,並且會利用招牌中村民們賦予的自發性美感。在這種合理具體的嚮導下進行的設計工作,成為膾炙人口的公共設計先例。現在很多人為了看這些美麗的招牌而來到這個人跡罕至的白雲村。
這次改善工作的核心是「把人生的故事承載在招牌中」在設計之前設計師們先進入村子採訪了很多居民,而且紀錄了每個商店的歷史和特色。經過這樣細膩的調查紀錄後,才能為村民獻上如此有意義的招牌。

【心得】
從工業革命後,設計走向專業化並以教育形式培養設計師,讓大眾了解設計並認同設計,進而改變生活形態,這是至包浩斯時期就有的理念:為大眾服務。然而現今設計師能設計出更多樣化、實用性高、富趣味化的商品,設計的影響是帶有社會責任的。

【書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書名】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出處】 陳之華 Yolanda Chen,天下文化,2009年3月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芬蘭教育帶給大家最好的禮物,不是去仿效它,我們是該試著去探索的,是芬蘭教育所關注的:「啟動每個人對於教育的基本價值觀,以及對生命和人本價值的思索。」
「你們是這麼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創新?」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一向認真樂於讀書孩子,一年來曾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麼念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成這般辛苦呢?
他問母親:「妳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就沒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就只好去校外補習。」這個孩子也很納悶,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定要給職員打考績才會產生績效,卻有另一個社會的思維強調,只有運作有效的工會,以及引導出自發性的認真態度,才能確保工作品質。當我們過於慣性思考,以為沒有排名就會失去世界的競爭力 ,卻有另一個天地把對學生分開排名視為社會公平性的淪喪。
當我們認為國家競爭力是要靠全民不眠不休的打拼,卻發現地球另一端有著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幼一年有好幾週的假期,堅持守著朝八晚四、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認為那是有經濟效益、又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開始注視北歐芬蘭的教育成果,對這個教育整體評鑑各項名列前矛的國家百般好奇、極欲探究,但多半仍以固有舊觀念來對它品頭論足,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卻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沒有檢討自我的勇氣,終究只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
本書提及,在「教育的基本價值」上繼續反芻,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是以擊敗他人為樂呢?還是要瞭解自我、尊重群體,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結語】
台灣的教育總是重視「補弱」,鮮少「增強」…數學差就去補數學,英文差就去補英文,若是把消磨在這些東西上面的精力用來鑽研原先就有興趣或擅長的科目呢?我想,通才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毒瘤自古就有,可能是孔子喜歡精通六藝,才使得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斷被教育成「目標成為完人」的模樣吧。
成績單上的等第低了一點來看,倒楣的孩子這輩子等於是活在否定的陰影下了,但幸運的被家長適性發展的又能有幾人呢?這種競爭意識也反映在職業上,普遍人認為從事基層行業藍領階級辛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一堆人都擁有大學學歷的時候,高等教育還有其品質可言呢?
社會的價值觀與學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體兩面,沒有升學壓力又能順著自己的興趣走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書籍】創造美好明天的夜間習慣

【書名】創造美好明天的夜間習慣

【出處】商周出版 佐藤傳

【前言】
珍惜夜晚,迎向嶄新的一天;「過了三十歲,剩下的只有習慣」這是西方的一句名言,習慣等於你自身的姿態,改變習慣也就等於改變你的命運,人生也會跟著改變,想改變生活的人,就從你的習慣開始下手吧。

為明天做準備,消除不安
確認明天的行程,衛明天做準備,我們常常都認為明天的事情明天再做確認,但卻在起床後忘的一乾二淨,因此請為明天做準備,讓自己不再慌張,安穩的入睡。
愛家是大多數成功者的特質
下班直奔回家,能充分擁有自己的時間,就能好好為明天做完善的準備,做足準備成功就會在自己手中。
讓房間的地板清晰可見
乾淨的房間,自然會讓人想待在裡面,而不是一直往外面跑;跑去客廳看電視,忽略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然也無法讓自己變為有效率的人。
營造身心放鬆的空間
擁有自己放鬆的場所是很重要的;電源一直開著的機器容易故障,人也一樣,所以回到家找一個能放鬆的地方,讓自己好好補充明天的活力。
橘黃光,癒療人心
溫暖的燈光會使有人放鬆的感覺,輕易的讓我們能進入休息的狀態,現在就試試看。
將自己喜愛的顏色帶入房間
決定一個象徵自己的顏色,用它佈置你的房間,會感到無比興奮及有趣;擁有自己的顏色,也會越來越喜歡自己。
換衣服,也換「氣」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除去上班的裝扮,讓自己轉換一個心境,好好的放鬆。
浸泡在浴缸中,暖和下半身
泡澡,主要的目的還是要放鬆自己,經過了一天的工作,身體都是緊繃狀態,放一缸水,讓自己浸泡在裡面是多麼舒服及享受的事情。
聞聞薰衣草的香氣
薰衣草能緩和人的緊張情緒,讓你緊繃一天的壓力都除去,充滿面對明天的活力。
在床邊放置記事本及筆
有時我們會在床邊突然想到事情或一個想法,卻沒有記下來,過了一晚就會消失無蹤,也上師了許多機會,因此為自己準備一支筆跟記事本在床邊吧。
觸感舒服的寢具幫忙入睡
人有所謂的五感,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對於重視觸覺,也就是身體感覺的安眠最具效果。人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中,就會顯現幸福的感覺。
睡前聆聽自然的音樂
在睡覺前聆聽一些自然的聲音,想像自己在那當中優遊,這會讓你不知不覺入睡,也可以鬆自己不會受到一天壓力的影響。
感謝今日與你相遇的人
人生常被喻為旅行,在這途中我們會碰到許多不同的人,共同演出一段小短劇後互相道別。不管是碰到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都要跟他們說聲謝謝,陪你走了這衣小段路程,這也是為自己畫上一天結束的句點。

【結論】
這本書其實都在說晚間我們要懂得放鬆,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緊繃狀態,這樣不但會讓自己彈性疲乏,到了明天還在背負著昨天的壓力;有句廣說的好:不要讓今天的過勞,成為明日的負擔;所以晚上是我們自己放鬆的時間,如何去運用見仁見智,因為每個人放鬆的方式都不一樣,上面只是提供一些小意見,只要可以好好放鬆補充活力,能面對明天的挑戰就是好方法。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書籍】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書名】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出處】 天下出版社 塔爾.班夏哈

【前言】
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塔爾.班夏哈在哈佛開設的「組織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的課程」的第一名與第三名,每學期選修人數共有1400人。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呼應時代的新顯學】
心理學在近代歷經了三大革命,第一是神經革命,在科技進步的現在,透過精密儀器的測量,人類已經更進一步了解生理與心理狀況;第二則是文化革命,透過網路資訊東西方文化的增加,讓心理學派的知識也相互影響;第三就是正向革命,心理學一直以來著重於負面情況的探討,但現在開始朝正向心理學的領域發展,切合人類的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論或自我實現的心理學觀點,認為幸福感、希望、樂觀、心理韌性、公共美德及利他主義等人的正向素質與積極行為,才是心理學更需要了解的對象,也是未來的潮流。


【邁向快樂的六妙方】
人類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快樂,而非單純地追求物質、財富、地位等的外在報酬。因此,當代人雖然比以前的人富裕,卻沒有比以前的人快樂,什麼是快樂呢?讓塔爾.班夏哈來告訴你快樂的六個妙方:
  • 接受自己生而為人是具有喜、怒、哀、樂等等的情緒,才能克服每種情緒所帶來的問題
  • 快樂是來自於從事個人有興趣與有意義的活動或工作
  • 快樂是源自於個人的心靈狀態,並非外在因素
  • 生活儘量簡單,不要複雜,更不要過於忙碌
  • 身心息息相關,要定期運動、適當睡眠、良好的飲食習慣
  • 盡可能表達感激,許多美好事物的獲得,並非理所當然的,因此要學會欣賞

【結論】

作者所提供快樂的六個妙方,其實前一陣孟霖也曾提供「快樂的15個習慣」,以及我曾看過的一本書「快樂的50種方法」,那麼到底快樂有幾種方式呢?其實這都只是專家依自身的觀點所歸納的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要如何去實行它,讓快樂的方法內化在你的生活裡,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快樂,凡事正向思考,一件事情的發生,絕對有它存在的原因,從中能找到智慧與快樂,那才是自我成長。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書籍】德意志製造

【書籍】 德意志製造

謝統勝×李蕙蓁

【出處】 時報出版2008.10

【前言】

對許多消費者而言,「Made in Germany」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擁有悠久設計歷史與優良工藝傳統的新德國。重視發明與品質的日耳曼民族,對國家民族的自信,市場上人們對德國風愛載。

本書從公共藝術、工藝設計、家具家飾、生活用品與建築設計等面向,經典品牌,如徠卡相機、賓士汽車、愛迪達、德國高鐵、西門子電信、百靈家電…。介紹德國的設計哲學、工藝技術與建築觀,企圖探尋德國製造的成功要素;也帶領我們深入德國大街小巷,也論及環保模範生引領趨勢的綠建築與永續發展策略。



【內容】

Made in Germany

在過去「Made in Germany」不是品質保證的意思,1887年英國感受到來自德國製產品大量輸入的市場壓力,英國議會為了維繫英國工業產品的霸權,意圖採取反制行動,又怕提高保護進口關稅會激怒貿易伙伴,而影響英國產品的輸出。英國認為德國產品在英國市場的成功乃因消費者沒有獲得產品的完整資訊,因而強迫外國進口品必須清楚附上製造國標示。此時英國已意識到德國產品已經威脅到他們。
在100年後的今天「Made in Germany」已經成為科技效能與設計美學產品質保證。德國工業革命慢了英國近100年,但是他們急起直追,運用既有英國先例,品質與創意成了發展重點,工業規格量化與規格化讓質與量得以並重。1913年的徠卡相機、1950年金龜車、1961年百靈電動刮鬍刀,都是經典的德國製造象徵且都是極其重要劃時代的重要角色。



設計新思維

戰後的德國,將自己提升到工業領先的地位,也大幅提升了經濟實力,很快的成為國際工業大國,也被認為是工業國的基準與模範。1860年代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已經開始檢討工業革命中所被忽略的生活、文化、藝術等感性層面,到了新藝術完全捨棄理性的設計走向藝術就是作品的有機設計,直到裝飾藝術時期,格拉斯哥學院的對稱風格與維也納分離派的現代設計思想,已經開始追求感性與理性並重的生活方式。直到「裝飾就是罪惡」理論出現,德國工業設計之父-彼得.貝倫斯,運用新材料與工業標準成為設計史上重要的里程埤。建築大師柯比意、包浩斯學院葛羅佩斯、密斯凡德洛等人皆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過,今日建築的新準則就由這三位大師所建立。

關於設計

今日生活步調非常快速,人們經營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休閒娛樂是根據個人喜好,因此現代設計必須附合「設計」「體貼」「應用自如」「美學」「功能性」…才能吸引消費者。德國近20年在永續綠建築科技的投入,致力於發展綠建築、永續生活觀、永續城市、再生能源,對於存在著能源危機的地球,有相當的貢獻。



屠殺之前∣焚書紀念處

柏林紀念建築的構想非常多元,在菩提樹下大道旁的貝倍爾廣場上有一處地下圖書館,週圍環繞著洪堡大學、歌劇院、羅馬天主教堂聖赫特維希大教堂與附近的古根漢美術館。
這個廣場曾是納粹燒毀萬冊書藉的地點。1933年5月10日希特勒在德國各地展開一焚書坑儒的浩劫,一舉摧毀德國五百多年的文化與書藉。
地下圖書館為7*5公尺的地下室,放置一排排的白色書架,書架上空無一物,空間大小象徵當年被燒毀的兩萬冊書藉。對德國人與世人都有警惕的意義。
地下圖書館旁立著一個由17本書堆疊地來的作品,象徵德國引領全球的印刷術。
由以色列雕刻家Ramat Hasharon 與德國設計師Micha Uliman所設計。

兩線之間︱柏林猶太博物館

博物館由新舊兩棟建築組成,建築師李伯斯金的新館主要為展示用途。鉅齒狀的新館沒有入口,而是造著地下道與舊館相連,隱喻德國人與猶太人之間緊緊相連的歷史。建築師表示,一道傳統的門是無法走入猶太人的歷史也無法走入柏林的歷史。
走道裡歪斜、失衡、穿插的結構體,挑空的空間的中長梯的終點是一面白牆,象徵省思,也象徵無路可去。穿過一道落地玻璃門走出建築物外的放逐花園,象徵被流放的猶太人。花園中有49根混凝土木柱,柱頂有植栽,象徵流亡海外的猶太人在異地生根成長。其中有一條路線叫不歸路,通往獨立於主體建築物外的大屠殺塔,建築師利用一個未開窗,樓層樓高的窄高空間,沒有空調,可以隱約聽到外面的吵聲,頂在頂端留下極小的縫隙,靈感來自象送猶太人火車車廂裡,一個猶太婦人的故事,因為那道與外界接觸的縫隙讓他熬過大屠殺,這裡的氣氛壓迫得無法久留,傳達出當時猶太人所承受的絕望。
建築物外形是世界原創,鋅金層包附外殼,像許多刀子砍過的痕跡是光線透入的窗。

工廠變樂園∣福斯狼堡汽車城

汽車產業,設計與品質越來越精良,消費者越來越比較,因此對品牌忠誠度越來越差。因此各大汽車品牌企圖鞏固自身品牌形象。將汽車如同精品,成為流行品味的一部分,在流行精品紛紛請建築的大師設計旗鑑店的同時,汽車製造業也委託世界建築大師為其量身打造足以代表品牌形象的建築。
汽車博物館ZeitHaus,建築立面明顯區分兩邊,一是玻璃全透明代表理性,另一邊金屬牆面的遮蔽空間,代表感性。裡頭展示來自各大汽車品牌歷史性車種。
福斯汽車城裡有14個大小主題館、5星級旅館、展售中心、遊客中心、車主服務中心…複合功能汽車樂園。兼具教育、休閒、娛樂功能。

【心得】
現今文化創意產業當道,所以設計相關類都環繞這個議題,就連考研究所也是必考題之一。在實地到某城鄉發展看過後,實則上依文化的發展設計的確要花非常多的心思,揠苗助長到頭來只是不斷退步沒有實質幫助。台灣在資金上沒辦法有所謂的經典標地建築,古根漢美術館建案的失敗也是警惕。對岸因奧運踏上世界的設計,台灣文化資產如何好好規劃,如何不是只發包不問質。
這本書內容多元卻不雜亂,承先啟後討論許多面向,看似偏好的角度實則中庸敘述。內容精彩,誠摯推薦。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期刊】第一次當小主管就上手

【篇名】 第一次當小主管就上手

【出處】 career no.387 張育寧

【前言】從小職員爬到小主管,看似只有一小步,卻是職涯的一大步。你必須學著站在主管的高度看事情,如果換了位子、卻沒有換腦筋,升遷會變成你惡夢的開始。

挑戰一:頂頭上司變同事
昨天的主管、今天的同事,如何取得這些前輩的信任?以前輩為師,尊重前人的經驗,切勿露出驕傲自矜的態度,不僅是維持職場的人和,也能從前輩身上學到自己來不及累積的管理經驗。

挑戰二:昔日同事變部屬
如何讓優秀的昔日對手成為你的得力助手,需要溝通的智慧。找一個適當的時機,誠懇的向對方坦白:「沒有你的幫忙,我做不來。」分析彼此的優缺點,澄清立足點都是為公司打拼,成果是共享的、絕對尊重專業,讓對方看到誠意是最重要的。所以,得到彼此都熟悉的第一位助手、支持者,是有助於日後推動業務的關鍵。

挑戰三:板起臉孔當壞人
主管和部屬之間,天生就存在著距離;有些主管剛上任,為了拉近團隊向心力,刻意維持過去稱兄道弟的相處模式,但主管不可能永遠當好人,如果成員工作不力或犯錯時,主管必須扮演黑臉維持紀律,不能造成角色混淆,務必盡力扮演好承上啟下的溝通橋樑。

挑戰四:空降主管後母難為
如何贏得部屬信任,共同創造業績,是空降部隊最大的課題。建立團隊的信任感,避任用權威之的命令口吻,找到適合團隊的溝通模式,帶領團隊完成目標。

挑戰五:部屬技術比你強
有些技術門檻比較高的行業,技術職和管理職分工較細,有時部屬的專業能力比主管強,主管很怕「罩不住」。管理者畢竟不是研發/技術人員,釐清角色很重要,技術經理人要獲得部屬信任,就是提供他們要的資源,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主管自己什麼都要懂。能靈活運用組織群體的智慧,協助習慣獨立作業的工程師當下的難題,是可以有效獲得部屬信任感。

挑戰六:許員工一個未來
能否為部屬找到願景和目標,以凝聚團隊力量,往正確的方向走,透過對產業的遠見和瞭解,配合企業發展的願景,定義團隊的目標,讓大家看到未來。每到一個新團隊,都會先跟部屬溝通組織願景,凝聚團隊共識,幫部屬找到未來的藍圖,大家才能放心跟著你。

挑戰七:知人善任
能夠激發團隊潛力、把部屬擺在最能發揮所長的的戰鬥位置,找出適才適所的管理方式,因此需要了解員工的興趣專長,提供他們需要的教育訓練資源,例如利用讀書會的方式,讓前輩得以傳授經驗,後輩提供新技術新知識,使組織活絡、精進成員專業技術。部屬被挖角不是壞事,表示你帶的人夠優秀,讓第一的人出去磨練,第二的人可以變第一,團隊潛能才能不斷被激發。

挑戰八:接到部屬辭職信
人才的去留,應該從企業和團隊的願景,以及個人的職涯發展兩個方面來考量,如果員工的職涯目標與公司不符合,那麼留下來不只對企業有害,對個人也是浪費時間。好聚好散很重要,誰說未來不會有合作的機會?用寬容理解的心提供建議,適時給予祝福吧。

【結論】
人有兩種關係:一種是領導、一種是被領導。
被領導需要智慧,當領導更需要智慧。雖然現代人喜歡獨立作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一個受僱者要如何發揮與眾不同的價值?那就是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其中之一,就是處理「人」的事,也就是「管理」。
點解老師會有good payment?那是因為有管理的責任在,因為要日理萬萬機,要日處千千事,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歷練,因此不是常人能做的,相對報酬會比一般性的獨立作業多上一點兒。其實,只要一個工作涉及多人以上的事務,承擔非常多筆責任,這個工作的附加價值會相對比較高,碰到的人越多,$$就越多了,例如,業務代表 sales represensitive。
很幸運以上八個挑戰不才小妹我都恰好經歷過,以往因為年紀小、資歷淺,處理上是不老練的,既然作為一個天生的工作狂,我應當積極挑戰不同的服務階層才是,不斷從工作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尤其要多加整備時間管理技術,我自己覺得這方面我很不及格哩。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報章】持續的力量

【篇名】持續的力量

【出處】 經濟日報 2009/04/15 作者:丁菱娟

【前言】
每個人成功的定義都不同,對她來說她還在奮鬥的階段,因此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成功,但在別人的眼中她到達了一個他們想要的境界,所以很多人很想知道為什麼她可以到達這裡。

年輕時她的功課不出色,總是忙自己課外的事物,導致教授們對她的印象也不特別,但她只換過兩個工作,而這兩個工作都跟她的興趣-傳播企劃有關,既然聰明不是她勝出的原因,那像跑馬拉松般持續的力量,就是讓她走到這裡的重要原因。
這種力量潛移默化的結果,在近幾年來愈來愈發展成她整體專業的一部分,分不清楚是從知識還是經驗得來的,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遇到客戶任何的疑難雜症,總能冷靜地釐出一個方向,一步一步解決,不似年輕時那麼慌張心虛。

這些其實都是累積與持續的力量所致。
20多年來,處理過的案例多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自然就已經碰過,因此不再陌生、不再害怕,信心自然增加,就像開過十次刀的醫生跟開過100次刀的醫生,臨床經驗一定不一樣。
俗語說:「戲棚下站久了,位置就是你的。」其實多少有一點道理,只怕大部分的年輕人怕等、怕站。沒耐性的人總是遇到困境就逃避或跳槽,缺乏堅持的力量。
她本身也當管理者很久,有任何機會出缺,她總是會先檢視身邊的幹部及員工,而那些堅持待在公司、貢獻度高的員工,總是她第一個考量的對象。

持續的力量總會累積出數量上的價值及專業上的價值
曾經問過一個老師傅,他怎麼能將一道複雜的菜做得這麼精準,每次味道都分毫不差?他說,同一道菜做了十 年,演練過幾百次,閉上眼睛都知道要怎麼做。
十年、上百次的演練,這就是成就數量上與專業上的價值的關鍵因素,也就是她所謂的「持續的力量」。
不要覺得待在一家公司是很笨的行為,龜兔賽跑的故事總是應驗在走大道和捷徑的兩種人身上,前者初期可能薪水、升遷落後,但是一旦累積出一定的時間與能量後,他的持續力就像龜兔的烏龜一樣,終究會勝過看似聰明的兔子。

【結論】
這一篇其實是我要對自己的信心喊話,我現在的工作不是我所學能力可以發揮的地方,在工作的這段時間,我犯了很多錯但也學到很多,特別是在認識貴寶石方面;但我還是會很害怕事情做不好,因為我沒有那些經驗,所以做很多事都是畏畏縮縮,卻導致有更多的問題發生
,也會有不適合自己的想法出現,不過我相信堅持下去一定能度過目前的難關,只是現在還需要多一點信心;也給大家一些鼓勵,如果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請繼續加油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吧。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期刊】人生要像航空母艦,有續航力

【篇名】 人生要像航空母艦,有續航力

【出處】 Cheers雜誌 四月號 文/李筑音 圖/杜志剛

【前言】
吳惠瑜曾任英特爾台灣區第一位女總經理。2004年她閃電離開工作16年的英特爾,轉戰威盛電子王雪紅旗下;2007年歷經腦部、腿部開刀的人生劇變;2008年再次轉換投身研華集團劉克振旗下,現為必陞科技總經理兼任研碩電腦副總經理。歷經職涯和健康的難關,吳惠瑜看待工作和生命也有了嶄新的思維。

【工作不再佔滿生命全部】
現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吳惠瑜歷經離開英特爾風波、腦膜瘤開刀的雙重人生打擊,讓她不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轉換工作產業,也調整工作內容,展開了與她早期完全不同的人生,她開始學會真正地去享受工作。

工作不再是生命的全部,她也不再像擔任威盛電子全球業務副總經理時,「全世界瘋狂的飛」,而是在總部運籌帷幄,扮演傳達訊息、激勵部屬的角色,她說「人生最好活得如航空母艦,很有續航力,而不用太像戰鬥機,弄得體無完膚,弄得別人苦,你也苦。」


【吳惠瑜的逆境啟示錄】
  • 我把自己當成一棵會枯的樹。就像菩提樹冬天掉葉子,夏天發新芽,生命力會更強,因為根還在,都可以再出發。
  • 一個人必須身段柔軟,該揮別舞台時不眷戀,該上台發光時不卻步,在人生轉角處做出對的選擇。
  • 一個好主管,必須透徹了解事情的本質,擬定清楚的方向與策略目標,有魄力的堅持到底。
  • 人生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像是親情、友情、陽光。這些不離不棄的東西,才是需要你花時間去珍惜、去掌握的。

【結論】
啟示錄的最後一點「人生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像是親情、友情、陽光。這些不離不棄的東西,才是需要你花時間去珍惜、去掌握的」。現在邁入職場的我,看見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有人追求權、有人追求錢,但其實他們並不快樂,也並不富有,因為他們並不懂得什麼是最珍貴的事物,最珍貴的事物往往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

一個人生活在職場的時間很長,其實這一輩子我們花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但我們卻每天拼命,為的就是保住飯碗,但如果文章中所提到的職場需要的是像航空母艦的續航力,不論走到哪、到哪一個職場,保有續航力就能一直走下去。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期刊】掌握六關鍵,讓品牌不只是logo

【篇名】 掌握六關鍵,讓品牌不只是logo

【出處】 經理人雜誌no.52

【前言】品牌,消費者第一眼瞥見的品牌名稱、標識logo、和顏色都影響重大,再來好的銷售服務可以延長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
除了品牌的內在特色外,在某些外部因素上展現差異也可以決定品牌價值。以下即為口牌做出貢獻的六個外部大素:

產品:以高品質產品,建立品牌基礎。在業界居領先地位的主力產品,是所有公司都希求的。為達此目的,公司必須先投資在銷售工具上ex:市場研究、消費者意見。短期業績的壓力不應該使公司忘記--品牌基礎是一項主力產品。就像sony做電器起家,現今市場上相機α系列、手機系列、攝影機與電視機等系列都是引領3c電器的潮流品牌。

價格協議:成功的品牌管理就是讓消費者願意買更多。為達這個目標個中關鍵在於:決定產品的成本。某種程度而言,商品的定價就是公司和消費者之間的協議,這對是所有品牌外部因素中最能影響消費者的一項,而且會大富影響消費者對商品的品質認知。保養品牌歐蘇丹,其在全台各百貨公司專櫃或者駐點的店,都有相當不錯的銷售業績,然而第一次消費的消費者皆會被其價格嚇得卻步,然而該公司會像是不計成本的送贈品;對常期消費者而言,價格與品質考量之於品牌而言,通常不會遲疑。

市場區隔:定價對於市場區隔有者顯著的影響,當商品的市場區隔做得愈好,便愈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進行銷售布署。當區隔策略獲得成功,通常接著便是更進一步利用這個品牌以達下列效果:
1.把品牌開放到其他市場區隔:它能帶來大量收益,最初的品牌形象可能因此改變。
2.針對同樣一群目標客層,增加其他的產品項目:風險是喪失品牌的特殊性。
3.把既有品牌知名度,應用到不同 產品項目和市場區隔上:這是風險最高的行動。
良好市場區隔意味著單一品牌滿足最多市場區隔,同時使風險減到最低。

nikon單眼相機從d90開始了錄影功能,不但保有高影像品質與實用操作介面及體積重量適宜的優點更開闢出單眼相機走多功能市場。如今又推出d5000,更是讓許多攝影者願意崇敗。其發展新市場,是將原有出產之消費型相機功能加到已經開擴出的單眼機身上,消費者對品牌之愛好與對功能與真實的追求都會是這品牌成功的原因。

廣告的影響:善用廣告,傳遞品牌訊息,在消費者心中逐步建立起商品或服務形象。
1.大眾媒體:欲在五花八門的廣告訊息中吸引消費者目光,秘密就是聚焦在市場區 隔,並且擁有完整策略,讓商品訊息能與消費群的興趣聯結。
2.雙向廣告:網際網路或是直效行銷(直接通過地址,向客戶傳遞消息,如寄出商品 目錄、寄生日卡及試用品,建立強有力的顧客關係。)
3.店頭促銷:近年來許多銷售計畫開始使用已預先區隔好消費者資訊的資料庫,也會投用商品規畫和店頭廣告等手法。若是要達短期銷售目標的話要靠促銷活動。
4.贊助:透過贊助活動來增加品牌價值。如可口可樂從1928年開始贊助奧運。活動參與者與品牌目標消費者重疊,本活動也要具備足夠的說服力與正確的形象。

產品配銷模式:少有製造商採用單一通路,而零售商是最直接和消費者接觸的通路管道。店和它們所銷售的商品,彼此形象已經建立起一種關係(如特定形象商店可以買到特定商品),要掌控這種聯盟關係做法之一;伳是建立專賣性質的「公司商店」。如在誠品,書局以外會有些富特色的設計品商店。

銷售網路:銷售網路必須做到能夠熟練地交付商品或服務給消費者,以符合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

【心得】
在這多樣消費行為的世界裡品牌行銷還是躲不過4p策略。縱使現在人們對品牌的忠誠度降低很多,又政冶不安與真假貨充赤市場,行銷是個難度很高的商業行為,策略也許是從消費習慣裡定義出來的,所以4p策略才會這麼有毅立不搖。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期刊】廣播 是我的命定天職

【篇名】 廣播,是我的命定天職-別辜負老天給你的禮物 飛碟電台主持人 朱衛茵

【出處】 career no.387

【前言】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說,想要成功,便要「順著天賦做事」。所謂「天賦」,就是自己最擅長、表現最出色的事情。發掘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能增加實現夢想的機會。尋找上天賦予的天職,是重要的;若能及早。

東方社會重視「一致性」,由於害怕自己的生涯與別人不同,很多人平白浪費老天所賜的天分。那些很早就認清個人天賦、立志從事自己擅長工作的人,只是少數異數,飛碟《下班女王》節目主持人朱衛茵便是這樣的例子。

【會哄人 天生DJ的料】
「很小的時候,我的心思就放在『人』的問題上,若當時學校有『心理學』這門課,我應該能讀很好。」朱衛茵說。說話速度快,聲音非常獨特,見人總是笑咪咪,讓你很難拒絕她,「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我是天生吃這行飯,包括我的聲音,或者大家認為我有種奇特的『感染力』,這些都是天份,」也因此,廣播這條路上,一走就是20幾年。

【從小瘋廣播 18歲考進電台】
從小迷英文歌,又買不起唱片,廣播成為朱衛茵課後最佳良伴。「你相信嗎?我現在還能記得一、二萬首英文歌名!」能讓你為之瘋狂的事,大概就離人生志向不遠了,18歲從學校畢業,朱衛茵考進香港商業電台,800人來考試,只錄取8人,當時第一個節目就是和聽眾分享她古靈精怪的心情為主,因為為是新人,所以晚上當DJ,白天在廣告公司當AE。

【人生要保持一定的彈性】
經過兩次被Fire的經驗,一次是電台財務危機的裁員,一次是電台大幅人事異動,朱衛茵不放棄,終於回到她最愛的廣播界,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是很重要的,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就只專屬某個領域」。人生際遇難料,要保持彈性,不能太「死腦筋」。以她自己為例,從前DJ必需研究音樂發展,瞭解國外音樂排行榜變化,找出每張專輯的特色,但現在DJ要從音樂專家變為「生活大師」,跟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要「發生一點關係」。

【珍惜上天賜給你的禮物】
一般人受限於社會價值觀,總覺得追求名聲響亮的公司或工作,比較有面子;但是這不見得他們的人生目標。多數人在生涯抉擇時,所選的是「別人認為正確的選擇」,為了坐上「看起來比較像樣」的位子,而放棄個人天賦,這不但很可惜,也未必明智。
如何認識、發揮自己的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門課;若只是認為,自己喜歡追星或唱歌,就認為自己適合當歌手,這樣的結論太淺薄了;朱衛茵建議要廣泛接觸各個領域,一旦找到興趣,就要設法深入的瞭解,確認自己的天職在哪。
或許你抱怨選錯環境,生活得不開心,其實,選錯了工作,就是沒有做好「自我探索」。如能在人生早期就確定好目標,嘗試各種挑戰,就能增加圓夢的機會。

【把天賦變成你的天職】
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觀念是「補強短處」,而非「增強長處」。雖然克服自己的不足很重要,但這些弱項本來就不適合你,與其花太多心在上面,不如在有天份的強項上精益求精。大竹美喜在《選對工作》中提到,必須把喜歡的事、擅長的事,符合自己人生的事當成工作,才能接近成功的「正循環」。也符合愛因斯坦所說的,「所謂的學習,並不是努力,而是因為喜歡而興起的探索心。」


【結論】
找到自己喜愛又擅長的領域,就應該讓它成為你的謀生之道,從「天賦」變成你的「天職」。日本知名企業顧問濱口直太,在《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一書中建議可利用下列幾種方式找出自己的天賦:
1.思考自己的優缺點,並請教他人。
2.確認自己一直以來,今後也會繼續發展下去的興趣。
3.透過打工、實習、當義工的方式,獲取與有意從事工作之相關經驗。
4.多與該職業的相關人士接觸,聽其說明工作內容與建議。
5.大量閱讀與該職業相關的書籍。
6.參加與工作相關的座談會並發問。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期刊】 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

【篇名】 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

【出處】 天下雜誌 419期 2009/04

【前言】
一顆握在手心的種子不會長大,一顆被丟到土裡,承受日曬雨淋的種子卻會發芽。台灣少子化一年比一年嚴重,得到太多關愛的孩子,因為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時間,台灣的單親與隔代教養卻也在增加中,與父母鮮少相處的孩子沒人管,也沒有方向。

每個家庭像座孤島
已經有不少都會中產階級父母意識到自身的教養困境。在家庭單位原子化,每個家庭像座孤島、雙薪家庭更顯得勢單力薄的父母們,已開始發現--自己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最新的數字顯示,台灣養育子女的環境正大幅改變。家庭型態變化太快,支持系統的減少,都讓父母、單親爸媽、阿公阿嬤的教養變得艱難。

台灣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多少?
近四成的父母每天花不到三小時與六到十二歲的子女相處。親子間常剩下行禮如儀的問候、不清楚彼此生活的細節。小孩生活和學習對象也只剩父母,但雙親又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家庭已像是個冷清的旅舍,父母是早出晚歸忙碌的「p.m.父母」,親子成了交談甚少、眼神沒有交會的寂寞旅人。

台灣父母異常焦慮
主計處最新的社會變遷調查顯示,父母在照顧學齡前孩子的前兩項困擾,是「無足夠的時間照顧小孩」、「經濟負擔太重」。而學歷愈高愈覺得時間有限。少子化加上陪伴與照顧不足,這使得台灣父母異常焦慮、罪惡感上身,而以各種物質和妥協溺愛與寵愛孩子。寵愛的結果使下一代普遍欠缺冒險精神、無法明辨是非、欠缺紀律,也延遲成長。原子化的家庭無法提供好的陪伴、難以建立好典範,使得父母大量外包教養責任。

教養責任大量外包
但外包多半給孩子的是智商與偏狹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更多好的典範或做人處事的圓滿。
幼兒到高中,父母多半仰賴學校、課輔、寄宿、補習班、才藝班重複的智能操練,體能與人格鍛鍊較少。特別是進入國高中的升學階段,卡在嚴峻升學制度的斷崖,親子關係更容易緊張。
兩年前,《天下雜誌》揭開台灣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現象,描繪有能力的中產或富有階級父母,像是掛上螺旋槳不停盤旋在孩子上方。他們透過無所不在的能力和網絡,從小就為孩子累積比賽成果,做為未來申請入學時的憑證。從交友、興趣,到志願的選擇,都由父母強力介入。
把一生奉獻給原民部落,在蘭嶼和台東部落擔任校長的鄭漢文就深刻反省原漢價值的差異,「孩子成長過程不能只有能力的給予。」他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人的烘托,但現代父母太強調孩子要靠自己生活、與他人競爭,卻忘了要學會尊重、學會秩序、學會讓步、懂得彈性與伸縮。

教養協助正流行
不少孤單的父母或原子化家庭,開始向外尋找全面教養的協助。其中,有幾個重要趨勢。

趨勢一:現代的同村共養,建立家庭聯盟。(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好的社群早被證實是教養成功的重要關鍵。台灣過去的農村、眷村原本就提供群體生活、多種典範的環境。冰冷的都市中產家庭或許無法複製農村或部落的環境,但重建社群不是不可及的夢想,這種多元社群的確為親子關係帶來正面動能。不同的家庭環境可做為教養的參考點,對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是新的學習,多元的情境與範例幫助父母內觀自省。

趨勢二:易子而教,多元的學習典範。
這概念源自《孟子》〈離婁〉篇,認為由中立第三者的觀點教養小孩,不傷感情又有效。
這幾年,在新竹縣市,有一群高學歷的竹科、工研院工作的父母就彼此「易子而教」。數個家庭經常共同出遊、設計學習主題,每對父母負責引導自家以外的小孩。他們的易子而教是偶爾把孩子放到對方家裡居住,欣賞和適應別家的生活模式。或者,數個家庭出遊時刻意帶領別人家的孩子。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說,「以前顧自己的孩子常說孩子懶惰,但別人看到我們的孩子都會說你的孩子多棒。」父母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子女,子女也更懂得珍惜父母無私的愛。

趨勢三:透過志工活動、生活的經營、大自然的相處與孩子對話。
家不是硬體的房子而已,而是有溫馨、記憶感的「家」。鄭漢文提醒,教育是全時、全程的。不論孩子是幼兒或大學生,父母都要盡可能接近孩子,有真實情感的流動,在日常生活就樹立各種精神與人格的典範。不少父母在忙碌之餘,已開始規劃與孩子的活動與相處:把自己工作的環境、交友圈介紹給孩子、帶著小孩參加志工服務。透過不同的家庭、社群、社會、自然的互動,孩子學會紀律,和體認生命更豐富的可能。

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才能看到下一代獨特的美,也只有謙卑的父母會認知自我的侷限,知道給予能力外,還要為他們引進能量與典範,學習生命的智慧。

【結論】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跟很多人聊到有關教育的話題,也體認到現今的台灣教育有很大的問題,不過我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力量去改變,所以藉由部落格傳達給大家知道,我們的教育是要再進一步的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會反映出孩子的個性,這是百年不變得定律;現在的家長就因為寵孩子,讓他們成為問題學生,而老師們卻無力改變這現狀,到未來這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結果會如何呢?最後在此也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說聲加油。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期刊】郭台銘教你「職場出牌學」

【篇名】郭台銘教你「職場出牌學」

【出處】商業周刊 第1115期 2009年04月06號
撰文者:鄭呈皇、林俊劭

【前言】
職場如戰場,每個人都希望能打一場漂亮勝仗,鴻海集團郭台銘認為職場也是人生的賭場,在不景氣的現在,每個人都要學會如何出牌,重要的不是拿到什麼牌,而是如何看對時機,認準出牌,即使是一手爛牌,也不一定會輸」郭台銘給大家三個在職場中「反敗為勝」的建議

忘掉過去的經驗值
「現在只有一件事情不會變,就是太陽從東邊出來!」,郭台銘認為在世局變動快速的現今社會裡,如果只憑過去的經驗、不求改變、沒有應變能力,那麼馬上就會成為職場的淘汰者,每個人進入企業裡,都要有從頭開始學習、打長久戰的心理準備,不能再保持著不斷跳槽、打短線戰的心態。

要有憨勁,別當沙塔大象
「人要有憨勁,不要太計較,要讓自己像海綿般盡量吸收」,許多職場新人往往都是工作最多、事情最雜、主見最少的一群,就在此時許多人就容易打退堂鼓,而被職場老鳥稱之為草莓族,其實危機就是轉機,做事有時要有股傻勁,不斤斤計較,職場經驗是不斷累積地,從小地方做起,比別人更能看見更廣的世界,累積愈多的戰力

【走務實路線,執著下去
要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有許多的事物學習,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選對方向,然後「執著下去」。 郭台銘認為工作可以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要務實一點,要為錢工作,不要太高調
  • 第二個階段是為理想工作
  • 第三個階段是為興趣而工作
走出慣性思考的範疇,去沉澱:哪個產業,最需要你的能耐?人的價值該值多少?該怎麼樣讓它升值?是不是擺在最合適的市場?

【結論】
職場真的充滿許多學問,對於人生工作的階段規劃,我與郭台鴻先生倒有幾份相似之處,我稱之為「五指工作哲學」,請伸出你的非慣用手(我是左手)將五指張開,用右手開始點名
小 指:人生第一份工作,不追求薪資、不斤斤計較、刻苦耐勞
無名指:人生第二份工作,以自身專長為主,視為專業的試金石
中 指:人生第三份工作,與第二份有連結性,專業發展的極致
食 指:人生最後的工作,以興趣為主,不追求名利,讓它成為你最得意的一份工作
經歷了上述四個階段,請將你的四指握緊,獨留大姆指在外,形成一個「讚」的手式
請告訴自己,你已經成為你一個成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