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期刊】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篇名】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出處】天下雜誌 427期 2009/07 文/馬岳琳

【前言】
流行音樂,是時代的鏡子。

台北,張惠妹阿密特演唱會上,原住民古調還在餘音繞樑;北京鳥巢體育館和三里屯酒吧,都有周杰倫的「千里之外」;上海陳綺貞的演唱會,讓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四人組成的「縱貫線」樂團,唱完了哈爾濱、新加坡,還要唱到舊金山、多倫多。

而這場盛宴,要從六○年代的群星會和翻譯歌曲開始說起。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所編撰的《歌謠百年台灣》指出,五、六○年代,因為政治上的「白色恐怖」衍生出大量的禁歌現象,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大量將日本歌曲直接翻譯成台語歌,或使用日本曲再填上台語詞。以當年的政治環境來看,「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星星知我心」等混血(翻譯)歌的出現,正是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環境的寫照。

不過,一九六二年,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視開播,國語歌曲的時代也正式來臨。當時的第一個歌唱節目就是「群星會」,群星會時期的歌手沒有屬於自己的創作,演唱的大部份國語歌曲,仍以上海及香港時期所流行的國語歌為主。

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年,則是校園民歌流行和新台語歌運動的年代。那個年代受到美軍駐台的風氣影響,台灣的大學生們普遍流行唱西洋歌曲,相形之下,唱國語歌和台語歌像是「鄉巴佬」行為。但是一九七五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結合了余光中現代詩與歌謠的演出,終於讓「唱我們的歌」,成為學子們新興的浪潮。

這股校園中興起的民歌浪潮,以一把吉他、採用生活中或校園裡的題材為創作起點,具有曲風清新的獨特風格,一時間風靡全台。而這股創作風潮,也替台灣樂壇培養許多音樂創作人才及歌手,包括羅大佑、李宗盛、陳志遠等創作歌手,紛紛從玩西洋音樂的世界,走向大量創作本土的聲音。

民歌風潮浩浩蕩蕩,台語歌曲卻也大有突破。

向前行 愛拚才會贏

一九八二年,在市場對台語歌曲不看好的情況下,由蔡振南作詞、作曲的「心事誰人知」一推出,馬上紅遍大街小巷。其後,台語歌壇再度復甦。「一支小雨傘」、「情字這條路」、「愛拚才會贏」等賣座的持續帶動下,讓創作人持續投入台語歌壇。林強的「向前走」、陳明章的「流浪到淡水」等,都延續了台語歌曲的生命力。

一九九○年代後,台灣流行樂壇百花齊放,不但R&B、嘻哈、中國風、原住民歌謠等各類型引領風潮,也緊緊與時代的悲歡冷暖相扣連,展示著台灣生活內涵的改變。

台灣的流行音樂,不僅帶給這個島上人們最美的相伴,也對整個華人世界、尤其是中國大陸開放的腳步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八○年代流行一句口頭禪叫:「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鄧麗君甜美溫柔、小調民謠的歌聲,拜盜版工廠之賜,穿透了政治的敵對防線,征服了甫走出文革歲月的知識份子、工農大眾的心。鄧麗君之後的羅大佑、李宗盛、蘇芮等,開啟台灣流行音樂勢力的巨大浪潮,在華人世界攻無不克。

其實,不只是流行音樂,「台灣的電影,楊德昌、侯孝賢;台灣的小說,所有(大陸)女生都在看瓊瑤、三毛;台灣的文學,柏楊、李敖看事情的方式,還有從鄧麗君開始就雅俗共賞的歌曲,」陳墾形容台灣流行文化對中國大陸青年的影響,「八○年代的衝擊是全方位的。」


事實上,在同樣的文化底蘊和自由風氣中,台灣在流行影視文化上蘊育出來的成果,也是華人世界裡的翹楚。

近幾年在台灣深受歡迎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亂講」、「超級星光大道」等,已是華人社區必看的經典節目。幾個主持人蔡康永、小S、陶晶瑩、吳宗憲等,更是廣大華語地區年輕人心中的偶像。

「流行影視文化要在比較自由、民主、創意多的地方才能發揮。大陸除了湖南電視台比較脫離上級的指導,是自己扛事情外,其他地方都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上頭的一句話,」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指出,今天中國大陸的電視節目,「很多東西是做給長官看的,不是做給觀眾、市場看的,就會跟流行拉開,」電視節目需要用當地的土地空氣來做節目,自由創作的環境,當然比較吸引人。

早在九○年代,王偉忠在電視圈製作節目上的老師江吉雄,就曾到中國大陸發展,參與製作的央視「正大綜藝」節目,充滿了台灣「繞著地球跑」的影子。上海文廣集團綜藝部的一位資深製作人就指出,當時大陸的節目是為政治服務,還不知道什麼是商業化,也沒有娛樂產業的意識。台灣到大陸發展的製播人才,給了對岸電視界刺激,「許多主持人也想學吳宗憲、胡瓜,讓大陸綜藝漸漸翻了起來。」

台灣偶像的黃金時代

這種山寨版的影響力,也發生在近年來台灣擅長的偶像劇上。

兩岸在電視戲劇節目上的合作,其實由來已久。八○年代極受歡迎的楊佩佩「碧海情天」、九○年代的瓊瑤「還珠格格」等劇,其實都是在中國大陸拍攝,演員也含括港星、內地演員。「但過去這些赫赫有名的戲劇作品,其實都是拿到大陸『國產劇』執照,才能也在內地市場形成旋風,」偶像劇「流星花園」製作人、可米瑞智總經理柴智屏指出。

而且,今天在中國大陸正流行的台灣偶像劇,內容也多不符合大陸的審查規定:要拿得到播映批文,內容不能外遇、不能未婚懷孕、不能有同性戀情節等。再加上,台灣偶像劇在大陸屬於「引進劇」,根本無法登上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所以,台灣的偶像劇嚴格來講,不能算在大陸很紅,」柴智屏認為。因此,真要看台灣偶像劇,需透過網路觀看、盜版DVD,只有對大陸的年輕人,才有實質影響力。

中國大陸之外,台灣偶像劇真正的市場是在東南亞。

去年台灣最紅的偶像劇,是三立電視台製作的「命中注定我愛你」,在台灣以平均每集收視率突破一○.九%,締造台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紀錄。

挾著在台灣創紀錄的火紅氣勢,「命中」一劇的海外授權國家,除了中、港、澳,還包括日、韓、菲、星、馬、印尼、越南、泰國、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地,海外授權金額近八千五百萬元。平均授權金每集約六萬六千美元,創下了偶像劇的海外授權新高紀錄。

三立戲劇總監陳玉珊形容,現在是電視節目的另一種黃金時代,市場範圍變廣、吞吐量也變大。「台灣的偶像劇對華人世界而言,是一種夢想製造機。劇裡面的主角、主角的夢想、主角的生活環境,都是人們渴望的,連對白都有一種特殊氣質。」

台灣「愛情」的競爭力

「流星花園」、「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也說,偶像劇裡呈現的台灣,有一種進步的時尚感。此外,台灣電視經營者又有強大的行銷包裝手法,「做出來的偶像劇,未來有機會與日劇、韓劇抗衡。」

偶像劇在商業力量的淘洗下,正逐步進化中。除了能賣海外版權,對於明星的塑造、娛樂事業的結盟、周邊商品,都開始有專業的操作力。擅長拍歷史大戲的中國大陸,近年來也發現了偶像劇的吸引力與消費力。湖南衛視和上海電視台的東方衛視,都想拓展偶像劇路線,於是直接向台灣取才、挖角。「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導演陳銘章,就被挖到到大陸拍戲。

台灣在偶像劇上有自己的強項,劇本內容沒有限制、導演運鏡活潑花樣多、剪接概念有創意、整體的行銷包裝能力強大,「總之,要保持自己不斷的在變、創新,才可能一路領先,」陳銘章說。

「從瓊瑤開始,台灣就是以愛情取勝,如果說台灣在戲劇上真正有影響力,是因為我們在感情上琢磨的比較細膩,」柴智屏比較兩岸的戲劇實力。

大陸導演、製作人,比較喜歡做歷史素材和政治鬥爭的戲;而台灣人則擅長親情、時尚愛情。「戲,是人生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呈現。細膩的感情,你要求大陸演員,他們做不到,大陸導演更不會想到這樣的鏡頭該怎麼拍,」偶像劇大師柴智屏說。

陳綺貞在上海的演唱會,讓全場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也是個例子。因為她的音樂,有著生活的況味、浪漫的遐思、淡然的哲學,都是在台灣的生活裡才有的氛圍。這些元素,在整個社會還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下的中國大陸,是找不到的。

「台灣的年輕人,各自有不同的氣質和主張,創作出來的東西就像在小角落開起來的花,全世界都會想來聞,」張培仁對台灣年輕人大量的創作慾望充滿信心。他認為,展現在各個領域的創意,將是台灣最大的資產。

流行文化,也在全球不停上演爭霸的演化戲碼。英國、澳洲勢力即使不如美國,卻仍能誕生披頭四、皇后、比吉斯(Bee Gees)等搖滾天團,魅力襲捲英語系市場。

中國大陸不可能出現羅大佑、也不容易出現周杰倫,所以,台灣這塊彈丸之地,才能是華人世界的心之所繫。

【結語】
這篇文章大多是引用的,但是,我覺得很有歷史的整理和潮流的介紹是刪掉就沒味了的,請笑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