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期刊】 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

【篇名】 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

【出處】 天下雜誌 419期 2009/04

【前言】
一顆握在手心的種子不會長大,一顆被丟到土裡,承受日曬雨淋的種子卻會發芽。台灣少子化一年比一年嚴重,得到太多關愛的孩子,因為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時間,台灣的單親與隔代教養卻也在增加中,與父母鮮少相處的孩子沒人管,也沒有方向。

每個家庭像座孤島
已經有不少都會中產階級父母意識到自身的教養困境。在家庭單位原子化,每個家庭像座孤島、雙薪家庭更顯得勢單力薄的父母們,已開始發現--自己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最新的數字顯示,台灣養育子女的環境正大幅改變。家庭型態變化太快,支持系統的減少,都讓父母、單親爸媽、阿公阿嬤的教養變得艱難。

台灣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多少?
近四成的父母每天花不到三小時與六到十二歲的子女相處。親子間常剩下行禮如儀的問候、不清楚彼此生活的細節。小孩生活和學習對象也只剩父母,但雙親又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家庭已像是個冷清的旅舍,父母是早出晚歸忙碌的「p.m.父母」,親子成了交談甚少、眼神沒有交會的寂寞旅人。

台灣父母異常焦慮
主計處最新的社會變遷調查顯示,父母在照顧學齡前孩子的前兩項困擾,是「無足夠的時間照顧小孩」、「經濟負擔太重」。而學歷愈高愈覺得時間有限。少子化加上陪伴與照顧不足,這使得台灣父母異常焦慮、罪惡感上身,而以各種物質和妥協溺愛與寵愛孩子。寵愛的結果使下一代普遍欠缺冒險精神、無法明辨是非、欠缺紀律,也延遲成長。原子化的家庭無法提供好的陪伴、難以建立好典範,使得父母大量外包教養責任。

教養責任大量外包
但外包多半給孩子的是智商與偏狹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更多好的典範或做人處事的圓滿。
幼兒到高中,父母多半仰賴學校、課輔、寄宿、補習班、才藝班重複的智能操練,體能與人格鍛鍊較少。特別是進入國高中的升學階段,卡在嚴峻升學制度的斷崖,親子關係更容易緊張。
兩年前,《天下雜誌》揭開台灣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現象,描繪有能力的中產或富有階級父母,像是掛上螺旋槳不停盤旋在孩子上方。他們透過無所不在的能力和網絡,從小就為孩子累積比賽成果,做為未來申請入學時的憑證。從交友、興趣,到志願的選擇,都由父母強力介入。
把一生奉獻給原民部落,在蘭嶼和台東部落擔任校長的鄭漢文就深刻反省原漢價值的差異,「孩子成長過程不能只有能力的給予。」他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人的烘托,但現代父母太強調孩子要靠自己生活、與他人競爭,卻忘了要學會尊重、學會秩序、學會讓步、懂得彈性與伸縮。

教養協助正流行
不少孤單的父母或原子化家庭,開始向外尋找全面教養的協助。其中,有幾個重要趨勢。

趨勢一:現代的同村共養,建立家庭聯盟。(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好的社群早被證實是教養成功的重要關鍵。台灣過去的農村、眷村原本就提供群體生活、多種典範的環境。冰冷的都市中產家庭或許無法複製農村或部落的環境,但重建社群不是不可及的夢想,這種多元社群的確為親子關係帶來正面動能。不同的家庭環境可做為教養的參考點,對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是新的學習,多元的情境與範例幫助父母內觀自省。

趨勢二:易子而教,多元的學習典範。
這概念源自《孟子》〈離婁〉篇,認為由中立第三者的觀點教養小孩,不傷感情又有效。
這幾年,在新竹縣市,有一群高學歷的竹科、工研院工作的父母就彼此「易子而教」。數個家庭經常共同出遊、設計學習主題,每對父母負責引導自家以外的小孩。他們的易子而教是偶爾把孩子放到對方家裡居住,欣賞和適應別家的生活模式。或者,數個家庭出遊時刻意帶領別人家的孩子。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說,「以前顧自己的孩子常說孩子懶惰,但別人看到我們的孩子都會說你的孩子多棒。」父母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子女,子女也更懂得珍惜父母無私的愛。

趨勢三:透過志工活動、生活的經營、大自然的相處與孩子對話。
家不是硬體的房子而已,而是有溫馨、記憶感的「家」。鄭漢文提醒,教育是全時、全程的。不論孩子是幼兒或大學生,父母都要盡可能接近孩子,有真實情感的流動,在日常生活就樹立各種精神與人格的典範。不少父母在忙碌之餘,已開始規劃與孩子的活動與相處:把自己工作的環境、交友圈介紹給孩子、帶著小孩參加志工服務。透過不同的家庭、社群、社會、自然的互動,孩子學會紀律,和體認生命更豐富的可能。

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才能看到下一代獨特的美,也只有謙卑的父母會認知自我的侷限,知道給予能力外,還要為他們引進能量與典範,學習生命的智慧。

【結論】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跟很多人聊到有關教育的話題,也體認到現今的台灣教育有很大的問題,不過我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力量去改變,所以藉由部落格傳達給大家知道,我們的教育是要再進一步的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會反映出孩子的個性,這是百年不變得定律;現在的家長就因為寵孩子,讓他們成為問題學生,而老師們卻無力改變這現狀,到未來這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結果會如何呢?最後在此也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說聲加油。

2 則留言:

  1. 看完這一篇,我很感謝我的父親,在他的工作歷程裡,他總是努力地準時完成工作,婉拒工作後的應酬,不論刮風下雨,他一定會準時回家陪我們吃飯,即使他沒有賺大錢,但已經足以讓我們生活無慮,精神上的富有遠比財務上的富有來得有意義。

    回覆刪除
  2. 我突然又想起學長推過的日劇:怪物家長。
    有時候父母執著的"好",不見得是孩子的想法,更不是給他通往"成功"的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