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期刊】先生,你是草食男嗎?

【篇名】先生,你是草食男嗎?

【出處】cheers104 文/祝偉康

【前言】
新近出現的「草食男」已徹底顛覆兩性關係,儘管個性溫吞被動、對戀愛興趣缺缺,但貼心細膩的性格,卻是最佳人生伴侶。

回顧「草食男」一詞的出現,最早是由日本女作家,同時也是tack-planning出版社社長的深澤真紀在2006年所創,沒想到話題持續延燒,不僅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還成為多部日劇探討的題材。

深澤指出,她的靈感觀察來自日本30歲以下的男性,因為在衣食無虞的時代成長,養成對工作、戀愛與人生都顯得被動的態度,甚至,連性愛都覺得麻煩,看起來就像一隻只顧低頭吃草,無視身旁景物變化的「草食動物」。以往日本男人從戀愛到床笫間,大致可分為「一個接一個」的積極派,與「找不到對象」的無緣派兩類,但現在中間又多了一個分類,就是對肉慾淡然處之的「草食男」。

正因為與異性的互動看似隨緣,「草食男」的行事風格常常招致許多渴望被愛、被呵護的女性怨聲載道。草食男對事業沒有企圖心、沒主見、只關注自己,對另一半興趣缺缺的性格,看似消極與自私,但草食男的出現,代表的卻是兩性價值觀的重整,意味「男女平等」已露出曙光。

過去以男性價值為主的家族價值傳承,因為家庭結構改變而中斷。進入小家庭為主的時期後,父親忙於工作,通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加上學校教育女性教師比例偏高,這群人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時間由女性傳授價值觀,不僅懂得女性思維,容易維持同理心,對不再堅持上一代的男子氣概,拋棄兩性之間的角色包袱,一律只講求公平。

進化版的「草食男」與傳統男人不同,看似很man的傳統男人多半不會照顧自己,加上不善溝通,不會訴苦,心中都是不能碰的情緒地雷,常常弄得自己很苦,跟他們交往的女人更苦。雖然多數女性嘴裡嚷著「男女平等」,卻忽略在職場與經濟地位上得到資源後,責任也要跟著移轉,接受主動、被動角色易位,若女性一味期待對「男尊女卑」毫無概念的「草食男」能時而講求平等,尊重她的意見,時而化身「大男人」,將她捧在手掌,在不喜歡為難自己的「草食男」身上,恐怕只會造成一齣悲劇。

日本近來流行女性族群「around 40」(40歲上下的熟女),與「草食男」就是絕妙的搭配,前者的特色在於獨立自主、有經濟實力,加上社會閱歷多,又會照顧人,正好滿足「草食男」需求,而後者善於陪伴、溫馴的優點,又恰恰填補around40空虛的心靈,在無須改變性格的前提,各取所需,結合起來十分自然,帶動了「年下配」(老少配)風潮。

1分鐘,看你的「草食」指數:
以下有十題答「是」表示你符合,題數越多,傾向越高。
  1. 我喜歡待在家裡,勝過於從事戶外探險活動。
  2. 我喜愛費心打扮自己和犒賞自己,勝過於花時間、精力與人交往。
  3. 與他人往來時,我常會保持一定距離,不會深入發展。
  4. 對於性交易,我覺得是一種既花錢又浪費精力的活動。
  5. 參與一群女性朋友的聚會或話題,我總感到自然,從不覺得彆扭。
  6. 與女生互動時,我比較喜愛曖昧,勝過於變成真正的男女朋友。
  7. 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跟女朋友約會還重要。
  8. 我覺得無論交往與結婚,都得擔負很重的責任,必須要深思熟慮才行。
  9. 一想到要發展男女朋友關係,照顧另一半,我總會覺得很累,很麻煩。
  10. 對於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就好,不必刻意追求表現。
  11. 我喜歡自在的工作,勝過於高薪的工作。
  12. 我不喜歡計畫人生,眼前過得開不開心比較重要。
  13. 我覺得與其買房子,不如租房子或跟家人同住,因為付房貸太辛苦。
  14. 婚姻中,男人不該扛下所有家計,而是夫妻倆要公平分擔。
  15. 我喜歡與人和諧相處,當別人對我發脾氣時,我常常不知所措。
  16. 我不喜歡控制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控制。

【結論】

日本的社會觀察家真的是推陳出新,的確新的族群出現代表的是社會的變遷,看到草食族群也讓我省思年輕一代在看待人生態度的淡然消極,不過我不認為「消極」是負面的,只是另一種極端的展現吧,就有如「積極」的一體兩面。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期刊】幸福,從志工旅行開始

【篇名】 幸福,從志工旅行開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比海外遊學花費更少,比自助旅行更深入,兼具服務的責任和旅行的樂趣,就是台灣目前最夯的「志工旅行」。

【內容】
志工旅行走向開放和多元的趨勢,只要動機和態度正確,語言能力和所學專長都不是問題,而且環境保育、文化節慶、古蹟維護、考古活動,都可以是志工服務的項目。

而在國內,青輔會設置壯遊點,推廣青年壯遊台灣的一系列活動,不論是去蘭嶼記錄傳統手工藝、環島服務以探索藝術冶療協助精神病患的可行性,或僅僅是參加原鄉部落的行程,也都是廣義的志工旅行,一種最有樂趣的社會參與方式。

其實志工旅行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也被稱為公益旅行、責任旅遊。不過志工旅行在台灣起步較晚,多數非營利組織和年輕人普遍尚未發展出正確的認識。

第一堂課 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去年,某私立大學獲政府全額補助到柬埔寨偏鄉的華語小學教中文。不少同學探詢後發現沒有吳哥窟觀光行程,就不報名了。

知售旅遊作家褚士瑩說:「是所有納稅人買給你們一個19歲那年夏天美好的回憶,如果把這些錢直接捐給小學,可以聘請更好的老師買、更好的設備!」

其實當地人放下手邊的事、犧牲自己的時間給你難得的機會,滿足你的體驗;而你能給人家的幫助其實有限,還反倒增加別人的負擔。
褚士瑩坦言
:「公益旅遊這件事,根本就不應該有光環。(指參加過海外志工旅行,回台就出書越來越多人。)公益旅行的正確態度是,你必須明白,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戳破大眾的迷思。

第二堂課 從生活中養成服務的習慣

一個沒有服務習慣的人,根本就不配去志工旅行。
參加志工旅行之前,一定要從自己身邊的家人、朋友做起,在生活中養成公益服務的習慣;在志工旅行兩週突然變成”聖人”是不可能的。

第三堂課 行有餘力,可扮演世界公民

志工應從身邊、生活上做起,行有餘力再以旅行的方式、赴偏鄉、到海外,推己及人。

為什麼一定要到海外?
台灣現在懂得保護野鳥、保育溼地,多虧國際保育組織來擁推廣、協助保育,功不可沒。
印尼砍掉很多雨林來種植咖啡,而台灣其實是印尼咖啡主要消耗國之一;台灣衛生紙的原料九成來自加拿大的處女紙漿,不愛用再生紙…。我們這樣消耗別人的資源,對這些消失的森林,難道沒有責任嗎?

讓年輕人跳脫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參與國際社會的公共議題,受到了衝擊和刺激,會啟動思維上的轉變,進而反思台灣,正是志工旅行的價值所在。

第四堂課 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
每年暑假慈善基金會到偏遠鄉區辦3-5個夏令營,而大哥哥大姊姊總是教大家學電腦,認為數位落差,城鄉差距…原因。原鄉的孩子們或許不要徒具形式的學英文、學電腦,只要你陪他們打棒球、溪邊游泳,讓他們感到快樂、自信、關心。
「這個社會其實不是需要『志工』,而是需要愛與關懷。」李家同點出志工服務的核心意義。


不論你要在家門口服務,或是去海外當志工,帶著愛心去旅行,在到來和離去之間,你都會看見自己的不足,理解自己當下的幸福,發現未來你對社會的那份責任,你也將是最大的受益人。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期刊】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篇名】用履歷幫自己廣告

【出處】30雜誌 2009.07

【前言】
職涯規畫流程中,擬定求職策略後,就要開始撰寫履歷。用一份文件為自己作廣告覆歷的寫,扮演求職過程中臨門一腳的關鍵作用。

工作,究竟多難找?今舞來,平均每一天透過一○四人力銀行開放履歷找工作的人數,超過四十三萬人,而同時間,網站上的職缺數卻只有十九萬六千個,平均每個求職者能分配到的工作連0.5個都不到。「寫履歷就像是幫自己寫廣告文案,一份誠懇不說謊、但又充滿魅力的個人廣告。」

【履歷=求職信+履歷表+自傳】
一般人想到履歷撰寫,馬上聯想到表格化的資歷填寫。事實上,完整的履歷表分為三個部份,三都各自的功能不同,撰寫的方式當然不同。

【求職信:5秒抓住目光】

是英文履歷常見的Cover letter,除了展現求職禮儀之外,也是讓人資主管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求職者是否為目標人選的關鍵。至少要讓「讀者」得到以下資訊:
1.應徵的職務是什麼?
2.透過哪些管道得知這個職缺?
3.為什麼自己「適合」並「符合」應徵職務的要求?
4.人格特質的簡單描述,並提醒讀者,詳細的個人介紹包含在自傳中。
永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由於企業徵才只花五秒就要看到想看到的東西,求職信清楚而明確,才能抓住對方的目光。」

【履歷表:用可讀性來決定長短】

就是一般格式化的個人資料,用最簡短、目標性清楚的資料,讓人資主管看到自己的適任性和競爭優勢。
1.三大面向清楚羅列:
學歷、專業背景、優異的成績表現、曾經獲得的獎項、打工經驗、豐富的工作資歷、擁有的證照、參與過的專案等,都是能讓招募主管在腦中描繪自己的材料。專業知識、操作技術、邏輯思考和改善進步的能力,這三大面向就可在這個表格中表現出來。
2.只列和應徵職務有關的內容:
翻開求職信進入履歷表,可能只有不到40秒的閱讀時間,每一句話必須是重點,每一個條列項目,都必需和你應徵的工作有關。

【自傳:論述主題「我是最棒的」】

自傳在整份求職履歷中,排序最後的,卻是影響召募者面試通知發出與否的最後關鍵因素,不過卻也最被年輕求職者忽略。「自傳其實就是在寫一篇名為《我是這個職務最佳候選人》的論說文。」
1.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在過去的工作中學到什麼?」「為什麼想要應徵這份工作?」「以及對工作和自己未來的期望?」自傳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人了解自己的特色,以及對應徵工作的企圖心和目標。每段只講一件事情。用一個句子回答一個問題,再用具體內容支持自己的答案。
2.用數字和具體的事例支持論證
多用具體的描述和數字來支持自己的論點,說明能力、特質和企圖心。即使是過去的活動經驗、一份短期打工,都在累積能力,也能呈現人格特質。
3.新鮮人、中高階,呈現方式大不同
資歷較淺的工作者,因為競爭者眾,要用「關鍵字」吸引目光。個中高階的求職者,讀履歷的都是高階核心主管,這時量化的工作績效、足以證明個人品牌形象的素材,都要列出來。

【履歷四力:財務力、顧客滿意力、效率力、學習競爭力】

這是一個強調「貢獻度」的時代,企業不想找人才來公司學東西,而是要求人才來貢獻所長,所以在履歷中表現自己的「可貢獻度」非常重要。
1.財務力:任何職務不是在幫公司賺錢,就是要能幫忙省錢,即使是基層行政職,都能展現財務力。
2.顧客滿意力:以良好的服務精神來開發與維繫客戶的能力,就是顧客滿意力。
3.效率力:不斷以改善流程的方案增進效能的效率能力,在市場競爭激烈時最能突顯貢獻度。
4.學習競爭力:不只配合教育訓練的學習,為了持續貢獻而主動學習的態度才能持續進步。

有明確的職缺目標,才知道要怎麼包裝自己,也才能開始撰寫履歷,以獲得面試機會。客製化的履歷、不要過度包裝,誠實表現自己的過去,誠懇表達對未來的期望,只要企業看對眼,就有機會得到工作,重點是,這樣的工作才能做的長久。


【結語】
忠誠度、歸屬感,反求諸己,事業才能長久。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期刊】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篇名】如何擺脫拖延的壞習慣

【出處】作者:吳凱琳(編譯)  出處:Cheers 70期 2006/07

【前言】
「明天再做吧!」想必你常常對自己說這句話。儘管最後期限就迫在眉睫,還是提不起勁來,遲遲無法行動,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趕在期限之前完成。

【愈是拖延,焦慮只會有增無減】

英國《心理學》(Psychologies)雜誌表示,雖然人們行為上採取拖延策略,沒有實際行動,但心裡仍不斷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反而增加焦慮感,永遠無法放鬆,這是許多人壓力的主要來源。

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之外,習慣拖延的原因還包括:

1.完美主義: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關於「做好」的定義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要的是完美無缺,容不得絲毫瑕疵,因此往往陷入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2.害怕失敗: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責罵、或是被拒絕,所以不願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或是不熟悉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傾向於負面思考,總是想到最糟的情況,心裡更加焦慮不安。但問題是,愈晚開始,就愈沒有時間好好做事,失敗的機率更高。

3.被迫去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這件事是「被迫去做」,心裡自然而然產生反抗的心理。


如何克服拖延壞習慣

1.只要5分鐘就好:先不求多,強迫自己花5分鐘的時間做這份工作,通常等到實際去做了之後,才發覺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或令人討厭。而且往往只要起了頭,就不願意放棄,既然已經花了5分鐘的時間,不如把它做完。

2.直接找人幫忙: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拖再拖?別再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直接說出你的困難,找人幫忙。不要想著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準時完成工作比較重要。

3.設定短期目標:正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習慣拖到快接近最後期限時,才有工作動力。所以,如果是1個月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應該排定每星期要完成哪些,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太遙遠,而提不起勁。

4.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像郵票黏在信封上,直到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上為止,你必須將自己『黏』在某件工作上,」美國知名幽默作家喬西‧比林斯(Josh Billings)說。

5.給自己獎勵: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要犒賞自己,每完成一部份的工作,去做有趣的活動,也許是一頓美食或是看藝術表演,除了獎勵自己之外,更可以有一段休息時間,重新累積能量,再繼續工作。


【結論】
別再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只要你開始行動」,踏入職場的我,發現許多同事喜歡加班,仔細想想,每天真的有這麼多的工作量嗎?留下來加班,你的薪水與付出有成正比嗎?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平常都在拖延,把原本該做的事,拖到下班前才開始處理,所以才造成天天加班的現象,把握「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其實就可以兼顧工作與生活品質。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期刊】平衡生活來自能量管理

【篇名】 平衡生活來自能量管理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陳君

【前言】
現代人鎮日忙錄,卻往往忙得盲目、不快樂,人類行為表現學院創辦人洛爾,分享能量管理的真諦,透過正確實作,重新導向充滿健康與活力的人生。

【內容】
長期致力推動「能量管理的人類行為學院」(Human Performance Institute)創辦人洛爾(JimLoehr)在《人生,要活對故事》中,強調能量管理比許多企業人士強調的時間管理更重要,不僅使得生活、人際關係、工作取得平衡,還能保持健康與高度活力。

實戰計畫 運動+飲食+休息

調整並非一蹴可及,洛爾在書中提及如何落實改變生活步伐的實戰計畫。分析發現,嚴重缺乏活力的人大都缺乏伸展肢體的運動,適當的營養、睡眠、休息、水份補充,以及缺乏清楚的目標,再者則是無法抽離與工作相關的情緒和心理上的問題。

明確定義 找到生活的最終使命

要有效的增強並且恢復能量,身體訓練儀式是重要的。

身體訓練儀式要訣:飲食
例如:每天三餐和兩次點心,每次用餐量不可全飽。一定要吃早餐。食物中80為必需20為滿足口腹之慾。一整天都要規律的喝水,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身體訓練儀式要訣:運動
每週兩次肌力訓練,兩次有氧間隔訓練,定時睡與早起每晚睡足6小時。

心理訓練儀式要訣:任務
將計畫投注任務的時間規劃在你的時間管理系統中。

精神儀式要訣:反省
起床後15分鐘反省任務的價值,每天花15分鐘看精神讀物,留20分鐘在成功或失敗任務中的個人反省。

整個時間管理產業已經證明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並且為全世界的人們帶來悲慘的效應。
時間管理產業曾想證明,只要你某人或某件你在乎的事物上投注時間,就能創造和諧、成長與正向適應。但現實是,時間投資本質是沒有價值的,也無法帶來價值。時間只是一種機會,只要能量能夠與預設的任務方向一致,充滿能量的每個時刻就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時間管理只是把你從常缺勤的員工,轉為超時的工作狂。重點不是在你奉獻了多少時間在你的工作、你的小孩或你的生活,而是不管你有多少時間、過程中你有多少能量和活力。

【心得】

我很愛的一位作家 麥克安迪 在「說不完的故事」令人回味後又一本「默默」,故事格局小很多,但不改從平凡、不起眼…角色出發、告訴我們最原始的快樂。當然默默這本書裡主要寫:節省時間,把握時間的人生,是灰暗的且失去人性的真、善、美。
排行程很重要,但不要把時間排得不是自己的,這是一講再講的規則與能量說,但從故事出發,才讓人有許多體會與感受。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期刊】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篇名】我們的歌 我們的影 穿透國界 掌握華人的喜怒哀樂

【出處】天下雜誌 427期 2009/07 文/馬岳琳

【前言】
流行音樂,是時代的鏡子。

台北,張惠妹阿密特演唱會上,原住民古調還在餘音繞樑;北京鳥巢體育館和三里屯酒吧,都有周杰倫的「千里之外」;上海陳綺貞的演唱會,讓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四人組成的「縱貫線」樂團,唱完了哈爾濱、新加坡,還要唱到舊金山、多倫多。

而這場盛宴,要從六○年代的群星會和翻譯歌曲開始說起。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所編撰的《歌謠百年台灣》指出,五、六○年代,因為政治上的「白色恐怖」衍生出大量的禁歌現象,唱片公司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大量將日本歌曲直接翻譯成台語歌,或使用日本曲再填上台語詞。以當年的政治環境來看,「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星星知我心」等混血(翻譯)歌的出現,正是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環境的寫照。

不過,一九六二年,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視開播,國語歌曲的時代也正式來臨。當時的第一個歌唱節目就是「群星會」,群星會時期的歌手沒有屬於自己的創作,演唱的大部份國語歌曲,仍以上海及香港時期所流行的國語歌為主。

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年,則是校園民歌流行和新台語歌運動的年代。那個年代受到美軍駐台的風氣影響,台灣的大學生們普遍流行唱西洋歌曲,相形之下,唱國語歌和台語歌像是「鄉巴佬」行為。但是一九七五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結合了余光中現代詩與歌謠的演出,終於讓「唱我們的歌」,成為學子們新興的浪潮。

這股校園中興起的民歌浪潮,以一把吉他、採用生活中或校園裡的題材為創作起點,具有曲風清新的獨特風格,一時間風靡全台。而這股創作風潮,也替台灣樂壇培養許多音樂創作人才及歌手,包括羅大佑、李宗盛、陳志遠等創作歌手,紛紛從玩西洋音樂的世界,走向大量創作本土的聲音。

民歌風潮浩浩蕩蕩,台語歌曲卻也大有突破。

向前行 愛拚才會贏

一九八二年,在市場對台語歌曲不看好的情況下,由蔡振南作詞、作曲的「心事誰人知」一推出,馬上紅遍大街小巷。其後,台語歌壇再度復甦。「一支小雨傘」、「情字這條路」、「愛拚才會贏」等賣座的持續帶動下,讓創作人持續投入台語歌壇。林強的「向前走」、陳明章的「流浪到淡水」等,都延續了台語歌曲的生命力。

一九九○年代後,台灣流行樂壇百花齊放,不但R&B、嘻哈、中國風、原住民歌謠等各類型引領風潮,也緊緊與時代的悲歡冷暖相扣連,展示著台灣生活內涵的改變。

台灣的流行音樂,不僅帶給這個島上人們最美的相伴,也對整個華人世界、尤其是中國大陸開放的腳步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八○年代流行一句口頭禪叫:「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鄧麗君甜美溫柔、小調民謠的歌聲,拜盜版工廠之賜,穿透了政治的敵對防線,征服了甫走出文革歲月的知識份子、工農大眾的心。鄧麗君之後的羅大佑、李宗盛、蘇芮等,開啟台灣流行音樂勢力的巨大浪潮,在華人世界攻無不克。

其實,不只是流行音樂,「台灣的電影,楊德昌、侯孝賢;台灣的小說,所有(大陸)女生都在看瓊瑤、三毛;台灣的文學,柏楊、李敖看事情的方式,還有從鄧麗君開始就雅俗共賞的歌曲,」陳墾形容台灣流行文化對中國大陸青年的影響,「八○年代的衝擊是全方位的。」


事實上,在同樣的文化底蘊和自由風氣中,台灣在流行影視文化上蘊育出來的成果,也是華人世界裡的翹楚。

近幾年在台灣深受歡迎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亂講」、「超級星光大道」等,已是華人社區必看的經典節目。幾個主持人蔡康永、小S、陶晶瑩、吳宗憲等,更是廣大華語地區年輕人心中的偶像。

「流行影視文化要在比較自由、民主、創意多的地方才能發揮。大陸除了湖南電視台比較脫離上級的指導,是自己扛事情外,其他地方都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上頭的一句話,」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指出,今天中國大陸的電視節目,「很多東西是做給長官看的,不是做給觀眾、市場看的,就會跟流行拉開,」電視節目需要用當地的土地空氣來做節目,自由創作的環境,當然比較吸引人。

早在九○年代,王偉忠在電視圈製作節目上的老師江吉雄,就曾到中國大陸發展,參與製作的央視「正大綜藝」節目,充滿了台灣「繞著地球跑」的影子。上海文廣集團綜藝部的一位資深製作人就指出,當時大陸的節目是為政治服務,還不知道什麼是商業化,也沒有娛樂產業的意識。台灣到大陸發展的製播人才,給了對岸電視界刺激,「許多主持人也想學吳宗憲、胡瓜,讓大陸綜藝漸漸翻了起來。」

台灣偶像的黃金時代

這種山寨版的影響力,也發生在近年來台灣擅長的偶像劇上。

兩岸在電視戲劇節目上的合作,其實由來已久。八○年代極受歡迎的楊佩佩「碧海情天」、九○年代的瓊瑤「還珠格格」等劇,其實都是在中國大陸拍攝,演員也含括港星、內地演員。「但過去這些赫赫有名的戲劇作品,其實都是拿到大陸『國產劇』執照,才能也在內地市場形成旋風,」偶像劇「流星花園」製作人、可米瑞智總經理柴智屏指出。

而且,今天在中國大陸正流行的台灣偶像劇,內容也多不符合大陸的審查規定:要拿得到播映批文,內容不能外遇、不能未婚懷孕、不能有同性戀情節等。再加上,台灣偶像劇在大陸屬於「引進劇」,根本無法登上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所以,台灣的偶像劇嚴格來講,不能算在大陸很紅,」柴智屏認為。因此,真要看台灣偶像劇,需透過網路觀看、盜版DVD,只有對大陸的年輕人,才有實質影響力。

中國大陸之外,台灣偶像劇真正的市場是在東南亞。

去年台灣最紅的偶像劇,是三立電視台製作的「命中注定我愛你」,在台灣以平均每集收視率突破一○.九%,締造台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紀錄。

挾著在台灣創紀錄的火紅氣勢,「命中」一劇的海外授權國家,除了中、港、澳,還包括日、韓、菲、星、馬、印尼、越南、泰國、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地,海外授權金額近八千五百萬元。平均授權金每集約六萬六千美元,創下了偶像劇的海外授權新高紀錄。

三立戲劇總監陳玉珊形容,現在是電視節目的另一種黃金時代,市場範圍變廣、吞吐量也變大。「台灣的偶像劇對華人世界而言,是一種夢想製造機。劇裡面的主角、主角的夢想、主角的生活環境,都是人們渴望的,連對白都有一種特殊氣質。」

台灣「愛情」的競爭力

「流星花園」、「痞子英雄」導演蔡岳勳也說,偶像劇裡呈現的台灣,有一種進步的時尚感。此外,台灣電視經營者又有強大的行銷包裝手法,「做出來的偶像劇,未來有機會與日劇、韓劇抗衡。」

偶像劇在商業力量的淘洗下,正逐步進化中。除了能賣海外版權,對於明星的塑造、娛樂事業的結盟、周邊商品,都開始有專業的操作力。擅長拍歷史大戲的中國大陸,近年來也發現了偶像劇的吸引力與消費力。湖南衛視和上海電視台的東方衛視,都想拓展偶像劇路線,於是直接向台灣取才、挖角。「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導演陳銘章,就被挖到到大陸拍戲。

台灣在偶像劇上有自己的強項,劇本內容沒有限制、導演運鏡活潑花樣多、剪接概念有創意、整體的行銷包裝能力強大,「總之,要保持自己不斷的在變、創新,才可能一路領先,」陳銘章說。

「從瓊瑤開始,台灣就是以愛情取勝,如果說台灣在戲劇上真正有影響力,是因為我們在感情上琢磨的比較細膩,」柴智屏比較兩岸的戲劇實力。

大陸導演、製作人,比較喜歡做歷史素材和政治鬥爭的戲;而台灣人則擅長親情、時尚愛情。「戲,是人生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呈現。細膩的感情,你要求大陸演員,他們做不到,大陸導演更不會想到這樣的鏡頭該怎麼拍,」偶像劇大師柴智屏說。

陳綺貞在上海的演唱會,讓全場一萬人感動得哭成一團,也是個例子。因為她的音樂,有著生活的況味、浪漫的遐思、淡然的哲學,都是在台灣的生活裡才有的氛圍。這些元素,在整個社會還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下的中國大陸,是找不到的。

「台灣的年輕人,各自有不同的氣質和主張,創作出來的東西就像在小角落開起來的花,全世界都會想來聞,」張培仁對台灣年輕人大量的創作慾望充滿信心。他認為,展現在各個領域的創意,將是台灣最大的資產。

流行文化,也在全球不停上演爭霸的演化戲碼。英國、澳洲勢力即使不如美國,卻仍能誕生披頭四、皇后、比吉斯(Bee Gees)等搖滾天團,魅力襲捲英語系市場。

中國大陸不可能出現羅大佑、也不容易出現周杰倫,所以,台灣這塊彈丸之地,才能是華人世界的心之所繫。

【結語】
這篇文章大多是引用的,但是,我覺得很有歷史的整理和潮流的介紹是刪掉就沒味了的,請笑納。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期刊】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篇名】 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今年成為清大新生的沈芯菱從13歲起帶著相機全台灣,記錄著社會底層被忽略的一群人,
未來,她將持續壯遊到每個角落,發現最可貴的台灣生命力,永續做公益。

總是叫日頭起床的人,頭戴台灣的天,腳踏寶島的地,但聲音卻總是隱沒在灰暗的烏雲後。

【內容】
「草根臉譜圖像」部落格裡不是清涼美女也不是加料的照片,是一幀幀含淚收割的老農、路邊辛勤的拾荒者、居無定所的攤販、努力打拼的板模工人,配上台語詩句、短文,每天都有上萬人次瀏覽。

壯遊 公益是一輩子的事
每趟旅行透過相機的觀景窗看見沿途風景,不是高山綠水…而是草根小人物的工作臉譜和社會底層的生活百態。沈芯菱記錄草根圖譜的事蹟,去年還被編入國小教科書裡。

記錄 重現市井小民的故事
阿嬤在採蚵,已經曬到皮膚紅腫的她告訴沈:「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還收到紅包。」請大家猜阿嬤的紅包是什麼?

有人說撿到螃蟹-小朋友,可見小朋友沒看過活的螃蟹。
有人說撿到紅包-社會化的國中生。
台大學生說—阿嬤領到消費卷了!

正確答案是阿媽流血了。將苦難當成禮物,展現的正是樂天如命的草根精神。

每張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改變 有餘力就幫助別人
這似不起眼的人其實都在生活周遭,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外人提醒才看得見。透過照片,她希望生活無虞的年輕人重新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有餘力就幫助別人;也但願窮家子女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出身與父母,既然不能改變成長背景,卻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角度。付出絕對不是有限的施捨,而是無限的獲得。

http://tw.myblog.yahoo.com/i2taiwan/

【心得】
又是一篇用相片是紀錄的藝術家。年紀輕,才剛上大學,話說我剛升上大學也沒想過要做這種事,成天只想著為什麼不快點放榜,我要放鬆!我要去玩…
曾今學生家長說過:老人家們可以像現在你看到的這樣快樂,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社會貢獻了大半輩子…。多麼棒的一句話,多麼有教育的理想。
我還沒有能力貢獻,但我必須學會"看"的角度,沈芯菱讓我看到非常棒的台灣奮鬥史。

【期刊】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篇名】 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許綠芸

【前言】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長年在恒溫25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

以「藝高人膽大」形容修復師,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能夠垂藝術史的作品,能接宛如原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得感謝修師對畫作妙手回春的貢獻。

【內容】

十年的養成之路
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再按部舊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然在台灣尚末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的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績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十年光陰累績可觀修復經驗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學校專業只是踏上修復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8年的熟成期,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剛開始學修復的兩個月,老師吩吋的工作是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材料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材料說不定是下一幅畫修復的重要元素。」

復舊如舊,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過去修畫師大多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上加減顏色,但、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概念,主張如舊復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作品的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來源,找出畫中物體最細微的構成元素,一點一點的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仗就得耗上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補充:
台灣修復師現況:相較歐、美、日本的悠久歷史,台灣古物修復教育起步較晚,十年前南藝大成立國內第一所以古物修復為主的研究所:分東方繪畫、紙質、木質三組。學生平均修業四年才能取得學位,其中包括半年國外博物館的實習經驗。


【心得】
或許從不知道這些保存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展覽場總是看到人擠人,不要就是跟著導覽走,不過最近的導覽比較先進了,是用耳機接收的,不管站多遠只要有耳機就不怕聽不到也不會吵到其他觀畫人。
修復是美術與科學的結合,每幅都必須是成功的實驗。奇妙的事:大師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期刊】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篇名】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出處】 天下雜誌425期 2009.7月 文/黃偉權(麥肯錫總經理)

【前言】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三,過去十年,台灣在亞太經濟體系裡面有一個很高的加值貢獻。但這幾年來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活力已經在慢慢減弱,正被區域內其他經濟體,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取代。

香港過去是中國大陸的金融門戶,如今上海還是沒有辦法取代這個地位。而新加坡,雖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傷害,它依然可以重新定位自己是亞太地區的瑞士。
中國大陸已經有很多地方自詡是亞洲矽谷,而且還真的一步步往那個方向邁進,台灣相對而言就顯得在原地踏步,沒有做出很好的反應。這更顯示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四,台灣有著必須即刻面對的人才危機。根據研究,目前約有二百萬人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台灣總人口為二千三百萬人,真正工作人口大約是一千到一千二百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台灣有大約一五%到二○%的工作人口在國外,而且理論上來說這批人是台灣最頂尖優秀的人才。而且根據調查,當中有八成的人不考慮回來台灣工作,理由最多的竟然是認為台灣沒有機會。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憂心的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未來的工作力也不看好台灣。針對台灣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工作主力,即目前還在就讀高中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五至六成的人表示未來不想留在台灣工作。不管各自的理由為何,但其中大多顯示一個共通的心理成份,就是他們並不看好台灣。也就是台灣的「Brain-Drain」(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這與台灣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策略有很大關係。以最近的新加坡為例,它在發生金融風暴的這十二個月期間,仍不斷地在重申要成為一個「Talent Island」,吸引人才的企圖心完全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面對人才的競爭,台灣做出什麼反應?這也看不見。

第五,台灣民眾對台灣的信心正不斷地下降。根據中央研究院一份針對台灣民眾的國家信心水準長期調查報告顯示,對台灣的未來發展表達正面樂觀的民眾比例,已經從二○○○年的五○%,跌落到○五年的三○%;表達負面悲觀的民眾比例,則從四○%成長到六○%。這就是台灣總體的氛圍,社會上已經沒有以前的活力和樂觀。

根據研究,台灣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要做到每年的GDP持續有五%、六%的成長;要做到不讓深圳、上海的GDP超過我們,按照台灣現在的經濟政策和現況,存在大約一千五百億美元的落差,等於一個新加坡的GDP。也就是說,要如何在十到二十年內,在台灣本土再長出一個新加坡,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要克服這個挑戰,就要有願景。必須先將台灣定位清楚。簡單來說,就是你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你的小孩將來長大後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結論】
去維基了一下,「麥肯錫」是一家顧問公司,營運重點是提供公私部門的高階管理層級人士正確的解決方案(Business Solutions)。麥肯錫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的領導企業、各國政府和專門機構等,其專業學識、服務效率、人際素養和人才素質等,使其在管理顧問界備受極高的佳譽;至少自1996年以來即成為各大商學院和企業管理碩士(MBA)畢業生最希冀服務的企業第1或第2名。此篇文章是出自天下雜誌的麥肯錫專欄,麥肯錫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在研究台灣的未來。

我個人的觀點是,台灣人常常短視、講求速效,所以我也會依照我們一貫的「傳統」,十年二十年的事太遠了,先把手邊的事做好再說吧…(苦笑)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期刊】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篇名】 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文/吳凱琳

【前言】
人生這齣戲,到底該怎麼寫,才算精采、才夠暢快?在最後謝幕時,只有感謝,而沒有遺憾?
王文華與約翰.史崔勒基(John Strelecky),東西方兩大暢銷作家,兩人生活在地球的兩端,生命軌跡卻極其相似,同樣頂著名校MBA光環,在現實無情的商業叢林打滾搏鬥,卻在人生攀上頂峰時,義無反顧地急轉彎,擺脫金錢遊戲的桎梏,投向另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從企管顧問到暢銷作家,史崔勒基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正如同他在書中所寫的: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做準備,以便在未來能做我們想做的事,卻不肯現在就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什麼是生存的目的?】
現代人似乎犯了「如何症候群」(Mad how disease),不斷在問「如何做」。如果你一直問「如何」,只是在限制自己,因為你只會想到所有可能的障礙。追求夢想的過程就像爬山,得應付一次又一次的阻礙。你費盡力氣好不容易爬過一座山,卻發現前方還有另一座山,但一般人通常爬到第3座山就放棄。真正該問的是「誰」(who),誰曾經成功完成與我類似的夢想?

當你抬頭望著星空,你所看到的僅是宇宙的0.0000000000005而已。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是我們卻誕生在這世上,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奇蹟。每個人的存在必定有意義和目的,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務。你人生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完成你存在的目的

【為什麼堅持的是目的?】
如果在過程中,怎麼做都做不好,感覺不對,沒有任何進展,就表示你走的這條路(path)可能是錯的,但不代表你的目的(destination)是錯的,而是你要選擇另一條路去達到你的目的地。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凡事要「堅持」(persevere),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但我要說的是,真正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選擇的路徑

假如你的存在目的是作家,要達成這個夢想的路徑可以有很多種,如果某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路走。拿水流來比喻,水流遭遇石頭,就會繞道而行,最終仍會流到大海。我們應該要學習水流的精神,想辦法繞道而行,不要想著如何穿石而過

【結論】
史崔勒基 這麼說:
1.享受當下人生
為什麼總在擔心還要走多遠?如果總是擔心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就犧牲了和當下發生互動的機會。

2.你就是自我生命的導演
人生只是一齣戲,是你自己在執導這齣戲。這跟好或不好無關,而是你有力量決定,這齣戲要怎麼演、要允許誰加入這場演出。

3.偶爾迷路是必要的
每個人難免有迷路脫軌的時候,只要確定自己不會放棄。當你該走右邊,卻反而走向左邊時,唯一的問題只在於:你是否就永不回頭了,或者乾脆就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