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書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書名】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出處】 陳之華 Yolanda Chen,天下文化,2009年3月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芬蘭教育帶給大家最好的禮物,不是去仿效它,我們是該試著去探索的,是芬蘭教育所關注的:「啟動每個人對於教育的基本價值觀,以及對生命和人本價值的思索。」
「你們是這麼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創新?」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一向認真樂於讀書孩子,一年來曾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麼念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成這般辛苦呢?
他問母親:「妳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就沒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就只好去校外補習。」這個孩子也很納悶,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定要給職員打考績才會產生績效,卻有另一個社會的思維強調,只有運作有效的工會,以及引導出自發性的認真態度,才能確保工作品質。當我們過於慣性思考,以為沒有排名就會失去世界的競爭力 ,卻有另一個天地把對學生分開排名視為社會公平性的淪喪。
當我們認為國家競爭力是要靠全民不眠不休的打拼,卻發現地球另一端有著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幼一年有好幾週的假期,堅持守著朝八晚四、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認為那是有經濟效益、又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開始注視北歐芬蘭的教育成果,對這個教育整體評鑑各項名列前矛的國家百般好奇、極欲探究,但多半仍以固有舊觀念來對它品頭論足,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卻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沒有檢討自我的勇氣,終究只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
本書提及,在「教育的基本價值」上繼續反芻,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是以擊敗他人為樂呢?還是要瞭解自我、尊重群體,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結語】
台灣的教育總是重視「補弱」,鮮少「增強」…數學差就去補數學,英文差就去補英文,若是把消磨在這些東西上面的精力用來鑽研原先就有興趣或擅長的科目呢?我想,通才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毒瘤自古就有,可能是孔子喜歡精通六藝,才使得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斷被教育成「目標成為完人」的模樣吧。
成績單上的等第低了一點來看,倒楣的孩子這輩子等於是活在否定的陰影下了,但幸運的被家長適性發展的又能有幾人呢?這種競爭意識也反映在職業上,普遍人認為從事基層行業藍領階級辛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一堆人都擁有大學學歷的時候,高等教育還有其品質可言呢?
社會的價值觀與學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體兩面,沒有升學壓力又能順著自己的興趣走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