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期刊】台灣是第4名的孩子

【篇名】台灣是第4名的孩子

【出處】商業周刊 第1109期 撰文者:劉佩修

【前言】
為什麼數學分數全球第一、科學分數全球第四的台灣學生,信心度排名卻是倒數?這問題在很久以前就有人提過,但至今台灣的學生還是處在一樣的環境下,我們的教育改革真的成功嗎?

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 六年對全球十五歲學生進行學科與相關能力測驗(PISA)中,台灣學生出現奇妙的現象:數學測驗分數,全球第一名;科學分數全球第四名。但當被問到自我評價時台灣的學生卻倒數第四名,不僅如此,其他相關的信心度問題測試,台灣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全球都呈現倒數第四、第三名!而美國的學生卻是完全相反,他們的信心排名遠高於考試排名。最好的是芬蘭和加拿大在信心排名及考試排名是兩方面都高,顯示出這兩國的學生學科能力不錯,且擁有正確學習態度和自信。

解讀:學習動機較低 影響探索世界動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台灣孩子的「第四名現象」,它究竟該如何解讀?學科能力好,自信不足的孩子未來會有什麼影響?OECD教育部指標與分析處總監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及,「學科測試程度高,但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影響的是將來學生探索世界的動力。
史萊克指出:世界各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況,就拿美國學生來說,儘管他們的成績中等,但他們卻有很強的自我信念(self-concept)和自信,而且解決問題的動機也足夠;而台灣的學生,他們的學科測驗成績相當高,但是學習動機和態度卻是相對低的。學生必須要願意運用(mobilize)知識,才能將知識的效益顯現出來,這其中牽涉到動機、態度。「若是對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會的問題,也相信自己能透過詢問或找資料來解決,認為自己能突破困境,這是一種持續學習能力,這樣的人就能夠不斷邁向成功。」

現象:家長期許過高 孩子沒輸在起跑點,卻累死在起跑點
在台灣,平均每四個小學生,就有一個覺得上學壓力大,而有將近一半(四四.三%)的受訪小學生擔心上課時被老師問問題。上課問問題是一種師生正常互動的方式,而學生擔心被老師問問題,反映出小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許多孩子還沒開始探索世界,就在成績壓力下,從心理敗下陣來。台灣「第四名的孩子」現象,反映出家長的態度,是警訊,也是省思。「凡是學習,一定有痛苦。」是許多家長的刻板觀念。「業精於勤、荒於嬉」更像魔咒般,深植在華人的教育思想中;很多家長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綁架了,但很多孩子可能因為這句話『累死在起跑點上』。

對策:倡導自主學習 快樂學習,成就感增學習意願
學習不一定要是痛苦;知識不一定得用分數丈量。
美國教育名家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在一場美國教育高峰會上,提到他的觀察: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越能按著自我的速度與興趣,快樂學的他們想的東西,其「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就越強。而自主學習能力強的人,當進入社會後,適應力與突破困難的能力都比較高,也相對容易帶來較高的成就。如果孩子贏了學業分數,卻輸掉了學習的快樂,用另一位教育專家的富樂(Nancy Fuller)的話說 ,這是「為追求短期的成績,犧牲了孩子的長期競爭力」

發現:特色小學正熱 教學超越分數主義,人人念得起
「受過去教育的老師,教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社會。」這是目前的教育形態。許多老師午夜夢迴,也不免問自己:「現在我教的,真是孩子未來需要的嗎?」。而現在某些公立小學,開始發揮他們自己的教學理念與特色,他們不把分數當成評斷學習的唯一標準,也不把教科書當成唯一的知識。在他們的努力下,學生開始有快樂主動學習的能力。

*為何台灣特色小學越來越多?
1.少子化、2.課程鬆綁、3.社會觀念改變,家長對實驗性、創新課程接受度漸高,這是台灣特色小學開始崛起的三大原因。

*7大要點 選出適合小孩的學校
或許有家長會問:哪所小學最好?我該如何選學校?
這沒有標準答案。就如直潭國小前家長會長所說:「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家長應先觀察孩子的性格、興趣、能力與極限,為孩子挑選「適合」、而非大家認為「最好」的小學。
《啟動孩子的學習Power》一書中,歸納出選擇小學的七大要點如下:
一、注意課桌椅排列方式。如果是整齊排列、通通面向老師,意味凡事由老師指導。如果一組一組,代表孩子一起合作、合力學習。
二、環境是否令人愉快?
三、成果展示內容是否單一?
四、教室裡是否有動手實作的素材?
五、孩子是否方便取用學習素材?
六、學習活動是否主動,還是只有「跟著做」?教室裡有低聲討論、或熱切發表的聲音嗎?
七、老師是唱獨腳戲,還是和學生一來一往討論

【結論】
雖然脫離了教育這塊園地,但我還是會聽到身邊的朋友討論這些問題,「什麼才是對學生好?」以前的教育我們都走過,但我們在拼命得高分時,有獲得到什麼嗎?在東引當兵時,我也曾去那邊的國中小幫忙,雖然他們的成績不能跟都市的學生比,但是他們所學的知識比都市小孩還要好;過了那麼久,我還是很羨慕那邊的學生可以划船、認識植物,他們對自己的故鄉有很多的認識;成績雖然重要,卻不是必要,就算一個人讀到博士,但卻沒有在世界生存的知識,那他能在這世界立足嗎?給各位老師及未來的家長好好思考吧。

1 則留言:

  1. 學校沒教的事!?什麼時候我們變得只注重成績?學習又是為什麼?這一串的教育問題是我們該去省思的,從前我們是孩子沒有能力改變什麼,現在我們是青年至少可以改變自己,未來我們將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能讓自己孩子去追尋他自己的夢想呢?
    讓他們成為一個有自信、有希望的新一代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