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期刊】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篇名】 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今年成為清大新生的沈芯菱從13歲起帶著相機全台灣,記錄著社會底層被忽略的一群人,
未來,她將持續壯遊到每個角落,發現最可貴的台灣生命力,永續做公益。

總是叫日頭起床的人,頭戴台灣的天,腳踏寶島的地,但聲音卻總是隱沒在灰暗的烏雲後。

【內容】
「草根臉譜圖像」部落格裡不是清涼美女也不是加料的照片,是一幀幀含淚收割的老農、路邊辛勤的拾荒者、居無定所的攤販、努力打拼的板模工人,配上台語詩句、短文,每天都有上萬人次瀏覽。

壯遊 公益是一輩子的事
每趟旅行透過相機的觀景窗看見沿途風景,不是高山綠水…而是草根小人物的工作臉譜和社會底層的生活百態。沈芯菱記錄草根圖譜的事蹟,去年還被編入國小教科書裡。

記錄 重現市井小民的故事
阿嬤在採蚵,已經曬到皮膚紅腫的她告訴沈:「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還收到紅包。」請大家猜阿嬤的紅包是什麼?

有人說撿到螃蟹-小朋友,可見小朋友沒看過活的螃蟹。
有人說撿到紅包-社會化的國中生。
台大學生說—阿嬤領到消費卷了!

正確答案是阿媽流血了。將苦難當成禮物,展現的正是樂天如命的草根精神。

每張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改變 有餘力就幫助別人
這似不起眼的人其實都在生活周遭,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外人提醒才看得見。透過照片,她希望生活無虞的年輕人重新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有餘力就幫助別人;也但願窮家子女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出身與父母,既然不能改變成長背景,卻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角度。付出絕對不是有限的施捨,而是無限的獲得。

http://tw.myblog.yahoo.com/i2taiwan/

【心得】
又是一篇用相片是紀錄的藝術家。年紀輕,才剛上大學,話說我剛升上大學也沒想過要做這種事,成天只想著為什麼不快點放榜,我要放鬆!我要去玩…
曾今學生家長說過:老人家們可以像現在你看到的這樣快樂,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社會貢獻了大半輩子…。多麼棒的一句話,多麼有教育的理想。
我還沒有能力貢獻,但我必須學會"看"的角度,沈芯菱讓我看到非常棒的台灣奮鬥史。

【期刊】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篇名】 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許綠芸

【前言】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長年在恒溫25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

以「藝高人膽大」形容修復師,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能夠垂藝術史的作品,能接宛如原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得感謝修師對畫作妙手回春的貢獻。

【內容】

十年的養成之路
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再按部舊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然在台灣尚末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的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績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十年光陰累績可觀修復經驗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學校專業只是踏上修復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8年的熟成期,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剛開始學修復的兩個月,老師吩吋的工作是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材料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材料說不定是下一幅畫修復的重要元素。」

復舊如舊,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過去修畫師大多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上加減顏色,但、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概念,主張如舊復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作品的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來源,找出畫中物體最細微的構成元素,一點一點的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仗就得耗上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補充:
台灣修復師現況:相較歐、美、日本的悠久歷史,台灣古物修復教育起步較晚,十年前南藝大成立國內第一所以古物修復為主的研究所:分東方繪畫、紙質、木質三組。學生平均修業四年才能取得學位,其中包括半年國外博物館的實習經驗。


【心得】
或許從不知道這些保存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展覽場總是看到人擠人,不要就是跟著導覽走,不過最近的導覽比較先進了,是用耳機接收的,不管站多遠只要有耳機就不怕聽不到也不會吵到其他觀畫人。
修復是美術與科學的結合,每幅都必須是成功的實驗。奇妙的事:大師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期刊】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篇名】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出處】 天下雜誌425期 2009.7月 文/黃偉權(麥肯錫總經理)

【前言】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三,過去十年,台灣在亞太經濟體系裡面有一個很高的加值貢獻。但這幾年來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活力已經在慢慢減弱,正被區域內其他經濟體,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取代。

香港過去是中國大陸的金融門戶,如今上海還是沒有辦法取代這個地位。而新加坡,雖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傷害,它依然可以重新定位自己是亞太地區的瑞士。
中國大陸已經有很多地方自詡是亞洲矽谷,而且還真的一步步往那個方向邁進,台灣相對而言就顯得在原地踏步,沒有做出很好的反應。這更顯示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四,台灣有著必須即刻面對的人才危機。根據研究,目前約有二百萬人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台灣總人口為二千三百萬人,真正工作人口大約是一千到一千二百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台灣有大約一五%到二○%的工作人口在國外,而且理論上來說這批人是台灣最頂尖優秀的人才。而且根據調查,當中有八成的人不考慮回來台灣工作,理由最多的竟然是認為台灣沒有機會。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憂心的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未來的工作力也不看好台灣。針對台灣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工作主力,即目前還在就讀高中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五至六成的人表示未來不想留在台灣工作。不管各自的理由為何,但其中大多顯示一個共通的心理成份,就是他們並不看好台灣。也就是台灣的「Brain-Drain」(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這與台灣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策略有很大關係。以最近的新加坡為例,它在發生金融風暴的這十二個月期間,仍不斷地在重申要成為一個「Talent Island」,吸引人才的企圖心完全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面對人才的競爭,台灣做出什麼反應?這也看不見。

第五,台灣民眾對台灣的信心正不斷地下降。根據中央研究院一份針對台灣民眾的國家信心水準長期調查報告顯示,對台灣的未來發展表達正面樂觀的民眾比例,已經從二○○○年的五○%,跌落到○五年的三○%;表達負面悲觀的民眾比例,則從四○%成長到六○%。這就是台灣總體的氛圍,社會上已經沒有以前的活力和樂觀。

根據研究,台灣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要做到每年的GDP持續有五%、六%的成長;要做到不讓深圳、上海的GDP超過我們,按照台灣現在的經濟政策和現況,存在大約一千五百億美元的落差,等於一個新加坡的GDP。也就是說,要如何在十到二十年內,在台灣本土再長出一個新加坡,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要克服這個挑戰,就要有願景。必須先將台灣定位清楚。簡單來說,就是你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你的小孩將來長大後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結論】
去維基了一下,「麥肯錫」是一家顧問公司,營運重點是提供公私部門的高階管理層級人士正確的解決方案(Business Solutions)。麥肯錫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的領導企業、各國政府和專門機構等,其專業學識、服務效率、人際素養和人才素質等,使其在管理顧問界備受極高的佳譽;至少自1996年以來即成為各大商學院和企業管理碩士(MBA)畢業生最希冀服務的企業第1或第2名。此篇文章是出自天下雜誌的麥肯錫專欄,麥肯錫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在研究台灣的未來。

我個人的觀點是,台灣人常常短視、講求速效,所以我也會依照我們一貫的「傳統」,十年二十年的事太遠了,先把手邊的事做好再說吧…(苦笑)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期刊】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篇名】 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路徑

【出處】 2009年6月 Cheers雜誌 文/吳凱琳

【前言】
人生這齣戲,到底該怎麼寫,才算精采、才夠暢快?在最後謝幕時,只有感謝,而沒有遺憾?
王文華與約翰.史崔勒基(John Strelecky),東西方兩大暢銷作家,兩人生活在地球的兩端,生命軌跡卻極其相似,同樣頂著名校MBA光環,在現實無情的商業叢林打滾搏鬥,卻在人生攀上頂峰時,義無反顧地急轉彎,擺脫金錢遊戲的桎梏,投向另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從企管顧問到暢銷作家,史崔勒基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正如同他在書中所寫的: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做準備,以便在未來能做我們想做的事,卻不肯現在就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什麼是生存的目的?】
現代人似乎犯了「如何症候群」(Mad how disease),不斷在問「如何做」。如果你一直問「如何」,只是在限制自己,因為你只會想到所有可能的障礙。追求夢想的過程就像爬山,得應付一次又一次的阻礙。你費盡力氣好不容易爬過一座山,卻發現前方還有另一座山,但一般人通常爬到第3座山就放棄。真正該問的是「誰」(who),誰曾經成功完成與我類似的夢想?

當你抬頭望著星空,你所看到的僅是宇宙的0.0000000000005而已。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是我們卻誕生在這世上,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奇蹟。每個人的存在必定有意義和目的,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務。你人生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完成你存在的目的

【為什麼堅持的是目的?】
如果在過程中,怎麼做都做不好,感覺不對,沒有任何進展,就表示你走的這條路(path)可能是錯的,但不代表你的目的(destination)是錯的,而是你要選擇另一條路去達到你的目的地。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凡事要「堅持」(persevere),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但我要說的是,真正該堅持的是目的,而不是選擇的路徑

假如你的存在目的是作家,要達成這個夢想的路徑可以有很多種,如果某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路走。拿水流來比喻,水流遭遇石頭,就會繞道而行,最終仍會流到大海。我們應該要學習水流的精神,想辦法繞道而行,不要想著如何穿石而過

【結論】
史崔勒基 這麼說:
1.享受當下人生
為什麼總在擔心還要走多遠?如果總是擔心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就犧牲了和當下發生互動的機會。

2.你就是自我生命的導演
人生只是一齣戲,是你自己在執導這齣戲。這跟好或不好無關,而是你有力量決定,這齣戲要怎麼演、要允許誰加入這場演出。

3.偶爾迷路是必要的
每個人難免有迷路脫軌的時候,只要確定自己不會放棄。當你該走右邊,卻反而走向左邊時,唯一的問題只在於:你是否就永不回頭了,或者乾脆就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