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打開心靈觀景窗學會「看見」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林孟儀
【前言】
今年成為清大新生的沈芯菱從13歲起帶著相機全台灣,記錄著社會底層被忽略的一群人,
未來,她將持續壯遊到每個角落,發現最可貴的台灣生命力,永續做公益。
總是叫日頭起床的人,頭戴台灣的天,腳踏寶島的地,但聲音卻總是隱沒在灰暗的烏雲後。
【內容】
「草根臉譜圖像」部落格裡不是清涼美女也不是加料的照片,是一幀幀含淚收割的老農、路邊辛勤的拾荒者、居無定所的攤販、努力打拼的板模工人,配上台語詩句、短文,每天都有上萬人次瀏覽。
壯遊 公益是一輩子的事
每趟旅行透過相機的觀景窗看見沿途風景,不是高山綠水…而是草根小人物的工作臉譜和社會底層的生活百態。沈芯菱記錄草根圖譜的事蹟,去年還被編入國小教科書裡。
記錄 重現市井小民的故事
阿嬤在採蚵,已經曬到皮膚紅腫的她告訴沈:「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還收到紅包。」請大家猜阿嬤的紅包是什麼?
有人說撿到螃蟹-小朋友,可見小朋友沒看過活的螃蟹。
有人說撿到紅包-社會化的國中生。
台大學生說—阿嬤領到消費卷了!
正確答案是阿媽流血了。將苦難當成禮物,展現的正是樂天如命的草根精神。
每張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改變 有餘力就幫助別人
這似不起眼的人其實都在生活周遭,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不用外人提醒才看得見。透過照片,她希望生活無虞的年輕人重新正視自己所擁有的,有餘力就幫助別人;也但願窮家子女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出身與父母,既然不能改變成長背景,卻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角度。付出絕對不是有限的施捨,而是無限的獲得。
http://tw.myblog.yahoo.com/i2taiwan/
【心得】
又是一篇用相片是紀錄的藝術家。年紀輕,才剛上大學,話說我剛升上大學也沒想過要做這種事,成天只想著為什麼不快點放榜,我要放鬆!我要去玩…
曾今學生家長說過:老人家們可以像現在你看到的這樣快樂,是因為他們對這個社會貢獻了大半輩子…。多麼棒的一句話,多麼有教育的理想。
我還沒有能力貢獻,但我必須學會"看"的角度,沈芯菱讓我看到非常棒的台灣奮鬥史。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期刊】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篇名】 修復師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許綠芸
【前言】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長年在恒溫25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
以「藝高人膽大」形容修復師,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能夠垂藝術史的作品,能接宛如原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得感謝修師對畫作妙手回春的貢獻。
【內容】
十年的養成之路
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再按部舊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然在台灣尚末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的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績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十年光陰累績可觀修復經驗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學校專業只是踏上修復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8年的熟成期,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剛開始學修復的兩個月,老師吩吋的工作是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材料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材料說不定是下一幅畫修復的重要元素。」
復舊如舊,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過去修畫師大多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上加減顏色,但、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概念,主張如舊復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作品的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來源,找出畫中物體最細微的構成元素,一點一點的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仗就得耗上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補充:
台灣修復師現況:相較歐、美、日本的悠久歷史,台灣古物修復教育起步較晚,十年前南藝大成立國內第一所以古物修復為主的研究所:分東方繪畫、紙質、木質三組。學生平均修業四年才能取得學位,其中包括半年國外博物館的實習經驗。
【心得】
或許從不知道這些保存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展覽場總是看到人擠人,不要就是跟著導覽走,不過最近的導覽比較先進了,是用耳機接收的,不管站多遠只要有耳機就不怕聽不到也不會吵到其他觀畫人。
修復是美術與科學的結合,每幅都必須是成功的實驗。奇妙的事:大師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
【出處】 30雜誌 no.59 文/許綠芸
【前言】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長年在恒溫25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
以「藝高人膽大」形容修復師,再恰當不過了。許多能夠垂藝術史的作品,能接宛如原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得感謝修師對畫作妙手回春的貢獻。
【內容】
十年的養成之路
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再按部舊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然在台灣尚末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的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績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十年光陰累績可觀修復經驗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學校專業只是踏上修復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8年的熟成期,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剛開始學修復的兩個月,老師吩吋的工作是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材料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材料說不定是下一幅畫修復的重要元素。」
復舊如舊,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過去修畫師大多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上加減顏色,但、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概念,主張如舊復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作品的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來源,找出畫中物體最細微的構成元素,一點一點的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仗就得耗上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的。
補充:
台灣修復師現況:相較歐、美、日本的悠久歷史,台灣古物修復教育起步較晚,十年前南藝大成立國內第一所以古物修復為主的研究所:分東方繪畫、紙質、木質三組。學生平均修業四年才能取得學位,其中包括半年國外博物館的實習經驗。
【心得】
或許從不知道這些保存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展覽場總是看到人擠人,不要就是跟著導覽走,不過最近的導覽比較先進了,是用耳機接收的,不管站多遠只要有耳機就不怕聽不到也不會吵到其他觀畫人。
修復是美術與科學的結合,每幅都必須是成功的實驗。奇妙的事:大師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作品。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期刊】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篇名】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出處】 天下雜誌425期 2009.7月 文/黃偉權(麥肯錫總經理)
【前言】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出處】 天下雜誌425期 2009.7月 文/黃偉權(麥肯錫總經理)
【前言】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